文瑞书院:从传统书院到抗战学院
作者:吴耀明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十二日癸巳
耶稣2022年10月7日
文瑞书院是河北深州历史上一座著名书院,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培养出大批经世致用人才,对明清乃至近代以来河北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瑞书院的前身是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恒麓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博陵书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易名为“文瑞书院”。1938年,冀中区党委在书院旧址创办了河北抗战学院,培养了2700余名军事人才和党政干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书院得名“以文章瑞于明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刚上任的深州知州余一鹏在州治东南隅创建了恒麓书院,成为深州历史上第一座书院。余一鹏,字朝举,号天池,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和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为同年。余一鹏在深州两年时间里做了很多造福当地百姓的实事:创办了恒麓书院;重修深州衙署;组织百姓绕城筑起九里多的长堤,防范滹沱河水患;“精于会计”,对书吏与地主大户勾结逃避赋税、转移到普通农户上的“飞洒加零多科”行为一概禁绝;“长于听断”,平反昭雪了许多冤案,在当地有“青天之颂”。《深州风土记》记载“嘉(靖)隆(庆)间为州以迁去者凡八人,而一鹏最著”,可谓既是廉臣又是能臣。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秉政时朝廷下诏毁天下书院,恒麓书院由此被废。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深州知州尹侃捐置义学公田,并查收各村废庙田地九顷招佃收租,归筹建的书院用,未及建成而离任。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州邹云城会同武强、安平、饶阳三县知县共同筹款复建书院,选址在州治以西三里的旧州村,并请直隶总督方观承为书院命名,方观承以深州为博陵古郡而取名“博陵书院”,遂敦请山长,录取生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张杰认为书院所在地为唐代著名才子、“青钱学士”张鷟故里,以张鷟祖父对其有“以文章瑞于明廷”评价的典故而改名为“文瑞书院”。
讲学育人成桐城派北方重镇
张杰为书院捐资修建了门堂房舍三十四间、桥一座,聘请丁善庆为书院山长,以“修数术、明道法、黜邪说、立真品”为宗旨,一切事宜皆效仿莲池书院,并订立书院条规。道光元年(1821年),文瑞书院在恩科乡试中有5人考中举人,次年,吏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松筠上奏称“此(张)杰振兴书院之效,请下诸州县以武强深州为法”,道光帝颁旨令各州县书院效仿。当年乡试又有3人中举,其中就包括丁善庆。道光三年(1823年),丁善庆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丁善庆在文瑞书院讲学以程朱理学为宗,示以修身立命之要,每日儆戒诸生,将书院管理得井然有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起,丁善庆担任岳麓书院山长达22年之久,其任内重修岳麓书院,编纂《续修岳麓书院志》,培植务实学风,注重选拔人才,成就卓著、为人称道。
同治十年(1871年),吴汝纶任深州知州,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振兴教育,将州境废弃的义学学田收归书院,厚给师生,多购书籍,于是,生徒日多,书院日盛。吴汝纶是桐城派后期大师,是“曾门四弟子”之一,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曾、李很多奏议出自其手笔。他将桐城派“清真雅正”的文风注入北方文坛,开启了“桐城派北传”的进程。在深州期间,他经常来文瑞书院亲自讲授,发现并悉心培养人才,“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他教授弟子时,既强调“经史兼通古今,力戒科举空疏之陋”,又主张研习西学,兼容并蓄。在其倡导下,文瑞书院不只讲时文应试之学,而更多讲求实学,成为桐城派北方重镇。据统计,从1820年文瑞书院得名到1905年废科举,文瑞书院生员中进士者12人,中举人者122人。弓汝恒、贺涛、常熙敬、贺沅、贺嘉枏、贺嘉桢、阎志廉、赵衡、武锡钰、康汝耜等大批优秀人才都曾在文瑞书院求学或任教,他们对深州乃至河北近代文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文瑞书院改制为深州中学堂,课程分为中学、西学两类,开始把英文、算学、地学、格致学、体操等西学纳入学校教育。1913年改为直隶省立深县中学校,1917年改称直隶省立第十中学,1928年又改称河北省立第十中学,1933年改为河北省立深县初级中学校。
抗战学院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统一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健全各级抗日政权的任务,需要吸收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抗战。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宣传部长周小舟与将赴冀南任职的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商议,决定由冀中牵头、联合冀南合建一所军政干部学校——河北抗战学院(因学院由冀中区领导,且位于冀中,又称冀中抗战学院)。学院选址在深县旧州村文瑞书院旧址,杨秀峰任院长,谌厚慈任教育长,吴砚农任秘书长并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工作。7月学院招生信息传出后,冀中、冀南地区以及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的爱国学生纷纷报考,因报考人数太多(两期共约1万余名),文瑞书院旧址容纳不下,便将抗战学院的民运院设在了文瑞书院,军政院设在了深县城里。8月,河北抗战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杨秀峰宣布宋任穷、吕正操、赵辉楼、陈再道、朱瑞、黄敬为抗战学院董事会董事。冀中区党委宣传部长周小舟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上了开学第一课,周小舟讲解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和当前任务,吕正操讲解了《论持久战》,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坚定了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抗战学院以“一切为抗战服务”为办学总方针,秉承延安抗大注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并将其贯彻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在教学上,以“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为原则,不但学路线、学政策,还学军事、学文化,课程设置贴合抗战需要,尤其是政治课教学,突出了“忠于党和人民,积极抗战,勇于奉献和严明纪律”。冀中区的领导黄敬、吕正操、程子华等也前来授课,院长杨秀峰讲授唯物辩证法,党总支书记陈乔讲抗战形势,著名作家孙犁讲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王晓楼讲哲学和政治常识,罗青讲国际政治,刘亦瑜、孙文淑讲统一战线,吴立人、杨立钧讲群众工作。这些教员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授课认真负责,讲解深入浅出,教学效果良好。孙犁受杨秀峰院长委托写了抗战学院校歌,歌中唱道:“我们要抓紧学习,努力锻炼,把刀枪擦亮,叫智慧放光。我们在烈火里成长,要掀起复仇的巨浪!”在陈乔和孙犁的支持下,学员们组建了抗战剧团,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报剧宣传抗日思想,编排了《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活路》《警号》等剧目,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深受群众欢迎,剧团成员迅速成为抗日宣传的骨干,成长起了冯毅夫、郭筠、陈立中、李桐树、管林等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
抗战学院的班次为短期训练班性质,第一期8月开学,10月底结业,学员共1400余人;第二期11月开学,因面临日军侵略的形势而提前结业,共1300余人。这些学员在学习中迅速提高了觉悟,增强了党的观念,在群众中扩大了影响。毕业后,学员大部分回原部门、原地区和原部队工作,一部分分配到冀南地区,还有一部分参加了120师教导团。抗战学院虽然只办了半年时间,但却培养出崔月犁、杨煜、于明涛、阎同茂、赵文普、王文同、任允中、宋开元等大批优秀学员,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深州这片革命热土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939年2月,日寇侵入深县,书院被占为兵营和养马场,建筑被毁殆尽、学校几成废墟。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书院旧址成立了旧州中学。虽然昔日书院设施已然无存,但70年来旧州中学仍秉承文瑞书院文脉和抗战学院精神,为国家建设事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
回首400多年的历史,文瑞书院经历了传统书院的起落沉浮,造就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乡邦俊彦,为深州乃至河北赓续了文脉;近世又见证了中华儿女的不屈抗争,培养了大量爱国抗日的革命骨干,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