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 著《深入文明史的中国思想史》出版记序言
书名:《深入文明史的中国思想史》
作者:杨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01日
【内容简介】
书写思想史,最需要创新的思想,而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本书囊括了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族文化景观的丰美性。提出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拓展了思想文化史的空间。展开了一个既有本体性、又有开放性的宏观视野,形成一种深入文明史的思想史。
【作者简介】
杨义,194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文学评论》主编;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先秦诸子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现代文学到古典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再到中国文化思想体系,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著述,经过多年的学术磨砺,逐渐形成了其浑厚而宏阔的文化思想体系。在海内外出版专著60余种,主要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地理学会通》、《感悟通论》、《论语还原》及六部诸子还原、《中国文化的精神》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综论
重绘中国文学的历史地图
中国文化之根本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编 先秦诸子的文化本根
先秦诸子发生学
先秦诸子开幕式与闭幕式
《论语》三加一次编纂之秘密的发明
《孙子兵法》的生命解读
借问庄子您是谁?——杨义哈佛讲演整理稿
诸子是怎样炼成的——先秦诸子发生学引言
第三编 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
《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
陶渊明的菊、松、酒的人生三维境界
李杜诗学:原理与方法论
苏轼与士人文化范式
第四编 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新诠释学视角下的明代四大奇书
《红楼梦》文化的“天书—人书”之精华
第五编 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
《格萨尔》: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的瑰宝
《蒙古秘史》:展示蒙元时代的中国文明史的血脉和魂魄
西学东渐四百年祭——从利玛窦、《四库全书》到上海世博会
鲁迅的文化哲学与文化血脉
第六编 思想文化的方法论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与方法
文学地理学的本质、内涵与方法
学海苍茫五路径
【序言】
书写思想史,最需要创新的思想。创新才能提出新问题、新思路,与过去常规的问题和思路形成对撞,由读思想史激发新思想。这是我写作这部思想史课程的基本追求。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脱离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的所谓思想史,只不过是概念的演绎,变成一堆空空洞洞的纸片。哈佛大学等西方著名大学,都开设了文明史课程,可见文明史可以使思想史底蕴深厚、生动活泼。因而我们讲思想史,就应把它囊括进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的方法论角度,展开一个既有本体性又有开放性的宏观视野,形成一种深入文明史的思想史。
思想史的关键在于了解什么是中国思想,然后才能跟踪思想运行的轨迹。在思想文化综论中,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三原则:一是在原本比较重视时间维度上,强化空间维度;二是在文化中心动力的基础上,强化“边缘的活力”;三是从文献的验证中,深入文化意义的透视。其中有两个重要方法:一曰破解精彩,一曰追问重复。由此所重绘的文学地图,是一个现代东方大国与世界对话和交往的升级版的文化身份证。
为什么进而提出“中国文化之根本”的命题?这是为了使我们获得一种“文化自觉”。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追问:(一)中华文化从何而来?(二)中华文化根本何在?(三)中华文化有何种基本内涵?(四)中华文化为何具有千古未被磨灭的生命力?(五)中华文化如何焕发与时俱进的现代原创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五问”,它将成为我们创造一代大国学术的逻辑起点。在这里,我们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族文化景观的丰美性,从而为文化自觉的纲形成了五纲目。
本根探索,是根本所在。在探讨先秦诸子文化本根的时候,既概括地展示了先秦诸子发生学,又重点考究了孔子赴洛阳问礼于老子的先秦诸子的开幕式,以及考究了荀子与韩非、李斯师徒会的先秦诸子的闭幕式,对文化血脉进行返本还原,展示了春秋战国三百年间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形态。然后考察了《论语》早期三加一次编篆之秘密,对《孙子兵法》进行生命解读,对庄子思想的国族文化基因作出探微索隐,最终落脚到诸子是怎么炼成的,从而真实深入地勾勒出中国文化的经学、子学脉络。经学、子学脉络,是中国文化精神发生学上的本原性脉络。
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因而要进一步总揽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着重探讨司马迁的“史记人文世界及著述体例”、“陶渊明的菊、松、酒的人生三维境界”、“李杜诗学:原理与方法论”,以及“苏轼与士人文化范式”。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可以从中寻找到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某些原型,比如:讲尊师,也许想到张良的圯桥进履;讲重才,也许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讲忍耐,可以想到韩信的胯下之辱;讲信义,可以想到季布的一诺千金。这些原型既涉及修身,也涉及治国。勾践的卧薪尝胆,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范蠡的扁舟五湖,蕴含着何等的意志、决心、气节、豪情和潇洒。再如焚书坑儒、指鹿为马、项庄舞剑以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包含着多少残酷的权术和悲哀的命运。人们寻找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多从经史子集着眼,岂不知史书也以历史的残迹在编织国民精神的网络!所以,《史记》对民族精神血脉的影响,除记录孔子嘉言懿行的《论语》之外,很难再找出第二部书,其影响不在老、庄、孟、荀之下。从整个民族来说,在铸造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史记》所讲述的一系列“中国故事”,起到非常深刻久远的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王慧红 著《财富之道儒家说》出版
【下一篇】杨坤 著《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出版暨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