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作者:徐小跃
来源: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初一日戊申
耶稣2023年4月20日
主旨演讲
2023年3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三智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三智书院院长徐小跃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旨演讲,今天,小编与您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精彩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徐小跃
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身的呈现,他的本质特点是通俗、简单。中国人讲“大道至简”,这个大道就是本质,这个本质一定是最容易理解、最通俗化的解释。
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我在选题时有过思考,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把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呈现出来;二十大报告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本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从“人文精神”这个概念入手,懂得了人文精神,就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明白它重视的是什么,它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它崇尚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都是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而思想观念是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存在,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周易》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就是说,那些无形的、在有形背后存在的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这样的一个道,一定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软实力之所在。
一 “人文”的概念
1 “文”的概念
“人文”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经典中第一次呈现是与另外两个与“文”相关的概念一起出现的,是对《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的贲卦的卦词的解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在这段话当中,出现了三个与“文”相联系的概念,一个是“天文”,一个是“文明”,一个是“人文”,谓之“三文”。如何理解这“三文”?东汉许慎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字典《说文解字》在解释“文”这个概念最后一句话讲:“凡文之属皆从文”。意思是说,凡所与“文”这个概念相联系的所有的问题,都要依从“文”这个字的本质来进行研究。从哲学的角度进入“凡文之属皆从文”这句名言,我们要专门研究“文”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有什么样的一种规定,有什么样的一种解释。
首先,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对“文”有一种解释:“物相杂,故曰文”。意思是说,不同的物、多种的物相互糅杂在一起就叫“文”。这个思想被古代中国人概括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物一不文”,意思是说,一个东西、一件事情不能叫“文”,也就是说,“文”的本质规定一定是多种物的相互杂糅而呈现。
其次,多种文、多种物相杂以后,一定不能乱,要找到它的规律。所以,《礼记·乐记》中定义“文”为“五色成文而不乱”。多种事物相杂以后,如果想要不乱,一定是规律性的呈现。“文”的本质规定一定是规律的呈现,这是文的第二个解释。
再次,如果想要使五色、多物相杂以后而不乱,就要对它进行修饰、文饰,所以,《周易》对“文”做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即“文,文饰也”。通俗来讲,所谓的“文”就是修饰。《礼记·乐记》给了答案修饰以后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效果:“文犹美也,善也”,这里告诉我们,“文”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美丽、是良善。
总结来讲,“文”共有四个层次的概念:第一,物相杂;第二,物相杂而不乱;第三,文者,文饰也;第四,文,美善也。
对“文”进行解释实际上是为了解释“文明”和“人文”的概念及其精神做一个学术的铺垫。有了对“文”的观念,就可以看看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究竟是如何呈现的。
孟子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告诉我们,所有的物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这是一个物的本身的情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指生态的多样性、文明的多样性。《中庸》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话实际上都是对“文”的本质的一种呈现:万物一起化育,但是彼此不相害;不同的道一同并行,但是不相互背离和矛盾。这就是中国人的“文观”。
2 “和”的概念
与“文观”相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和观”。什么叫“和观”?《尚书》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个思想观念太重要了,能“生物”的一定是和,和就是指不同的物质相糅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所谓的“同”就是一,不可能集体发展,不可能创新,也不可能创造。
物观、文观与和观,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实际上要反过来说,也就是要“不同而和”。
二 “文明”的概念
理解“文明”的概念,《周易》有:“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就是,能够归止于、安止于文明的就是人文。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素质要归止于文明,不对文明这个概念有经典学术的进入,是没有办法呈现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的。文明这个概念,在《尚书·虞典》和《周易》两部经典中首先呈现,《尚书·虞典》有:“睿哲文明”,《周易》讲:“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这两部经典中第一次提出“文明”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们,所谓的文明,就是把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不同的人杂糅起来,通过修饰,呈现它的规律,从而实现美丽、良善的境界。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文物、文饰、文人,使其光明起来,这就是文明。
“人文”就是归止这种“文明”的内涵,人文精神就体现在一系列的人的所有的活动之中。文物、文饰、文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现代文明的几大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对“文明”这个概念最原始的诠释,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各大文明的进入和理解。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王剑冰】花洲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