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主编《知宋·宋代之儒学》出版暨引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1-21 23:46:27
标签:

何俊 主编《知宋·宋代之儒学》出版暨引言

 

 

 

书名:《知宋·宋代之儒学》

主编:何俊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编辑推荐】

 

邓广铭、徐规、陈植鄂、陈来、王瑞来、何俊,大家云集,谈宋论儒

 

什么是宋学?什么是理学?什么是宋代的儒学?

 

思想家与权力,学者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一本书读懂宋代之儒学!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文萃选编以两宋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举、军事、城市与乡村、货币、交通、科技、儒学、文学、书画艺术、建筑等专题。《知宋·宋代之儒学》重点关注宋代儒学的发展,分上、下两编。上编依年齿选邓广铭、徐规、陈植锷先生与陈来、王瑞来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编收入编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学初兴时胡瑗湖学与宋学完型时朱子理学、象山心学、水心事功学等四篇文章。上、下两编互补,引导读者对宋代儒学获得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的认知。

 

【作者简介】

 

何俊,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何俊著作集”三种:《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从经学到理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目录】

 

导论 何俊/ 001

 

上编

 

略谈宋学——附说当前国内宋史研究情况  邓广铭/ 011

陈傅良之宽民力说  徐规/ 028

略论叶适的学术和事功——纪念叶适诞生840 年  徐规/ 038

宋学通论  陈植锷/ 050

论宋学精神  陈植锷/ 074

朱子与李延平  陈来/ 102

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  王瑞来/ 129

 

下编

 

权力世界中的思想盛衰悖论——以湖学为例  何俊/ 161

程朱理学的话语型塑——以《论孟精义》为中心  何俊/ 179

本心与实学——兼论象山对心学谱系的疏证  何俊/ 232

叶适事功学的自我疏证—— 《习学记言序目》札记   何俊/ 257

后记 / 306

 

【引言】

 

引言:认识一个时代

 

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历史的演进,如长河奔流,不舍昼夜,平缓湍急,变化百态,然而必有关键河段,决定着下游走向。如长江之出三峡、黄河之过龙门,终于一泻千里,奔腾入海。由唐入宋,正是这样一个关键节点。

 

不同解释体系,从各自视角出发,截取的起讫时间往往并不一致:陈寅恪先生观察古代文化史流变,以唐代中后期的韩愈为“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近数十年来,不少欧美学者从社会阶层演变入手分析,多视两宋之际为转变节点。国内学界更多视唐(五代)宋之际为转折点,除了由于改朝换代具有天然的标识意义外,还因为国家制度大多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更新。对这一历史转折的定性,无论视之为“变革”,还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演进”,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自南宋以降,我国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发展后期,从唐末到南宋三四百年间则是它的调整转折时期。前贤曾论今日中国“为宋人之所造就”,就是指自南宋以降奠定了我国传统社会后期基本格局这一点而言的,所以南宋尤其值得重视。

 

但是,想要全面地认识一个时代,并不容易。人类社会现象之错综复杂,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如果说自然界最复杂的事物是宇宙,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中最为复杂的事物就是社会本身了。对于我们生于此、长于此的现实世界,且不说域外他国,即便身边的人与事,人们也不免常有孤陋寡闻之叹;更何况对千百年前的历史世界,存世的资料总是那么的零散与片面,想要接近真实就更难了。

 

具体就10—13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言,在传统正史体系中,除《宋史》外,同时有《辽史》《金史》并存。还有其他未能列入正史的民族政权,例如西北的西夏、西南的大理国;更往西或西南,包括青藏高原,都存在众多地方性的族群与统治力量。赵宋政权尽管占据了以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为主的核心经济区,历时也最久,但毕竟不过是几个主要政权中的一个而已。在某些重要方面,例如对西北地域的经略以及国家政治的走向等,赵宋甚至难说代表着一般的发展趋势。

 

这套文萃选编以两宋为中心,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等同于10—13世纪全部的中国历史。选编共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举、军事、城市与乡村、货币、交通、科技、儒学、文学、书画艺术、建筑等专题,每题一册,试图尽可能涵盖目前史学研究中关于两宋历史的核心议题,但难免仍有欠缺。出于各种原因,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议题,例如经济生产、人口性别、社会生活、考古文物等,都暂未能列入。即便是已经列入的这些议题,今人既有的认识——假设它们准确无误,对于极其丰富的真实历史生活而言,恐怕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而已。这既有我们当下的认识能力尚有不足的原因,也因史文有缺,造物主吝于向我们展现先人生活的全貌。总之,我们必须直面历史知识不得不大量留白之憾,切不可为既有的史学成就而沾沾自喜。

 

但是,人们认识先人生活的努力从未懈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成绩蜚然,两宋史领域也不例外。可以说,举凡存世资料相对充分、足以展开讨论的议题,差不多都已经有学者撰写了专书,更不必说数量无法统计的专文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两宋史领域,每一个知识点基本上都得到了更新与拓展。在许多议题上,学者们更是相互讨论辩难,意见纷呈,远未取得相对一致的“共识”。那么,在这样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前提之下,以每册区区20余万字的篇幅,来反映目前史学界对宋史领域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我们将如何坦然面对挂一漏万之讥,以使选编工作对读者,同时也对选编者都能呈现一定的价值呢?

 

首先必须指出,每一专题对于相关研究文献的择取,都出于选编者自身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可以说,选编工作本身就体现了对相关专题的某种认识思路,这自然毋庸讳言。

 

其次,我们请每册主编都撰写了一篇导言,以尽可能客观地总结各不同专题的学术史概况。这既是对每册字数容量有限之憾的弥补,也是对每个专题学术史展开的基本路径的梳理,以供读者参考。也正因此,在尽可能选择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提之下,选编者还会择取少量发表时间稍早、但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文。

 

最后,本套文萃选编的目的不是试图提供关于各个专题的“全面”的知识框架,而是借几篇研究精品,向读者展示本领域研究者如何利用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在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之间驰骋智力,以求重现先人生活某一侧面之点滴的过程与成果。因此,本丛书除了对相关史学领域的初学者在了解两宋历史时提供一些帮助外,相信还能使更广大的资深文史爱好者开卷有益。

 

以上就是我们出版这一套文萃选编的基本设想,谨此说明。

 

总主编包伟民 

二〇二三年十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