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挑战?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2-11 12:09:15
标签: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挑战?

作者:胡珍妮、卢文成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廿五日己亥

          耶稣2023年12月7日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关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转型和重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催生了复杂而独特的文化交融与哲学演绎。这种深刻的互动融合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达,也对全球思想与文化的多样性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交错叠合的境遇下,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转型与道德发展之路,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于2023年11月25日至26日在江苏南京东南大学九龙湖宾馆主办了“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会议。本次会议既是一场学术探索和讨论的盛会,也是一次文化自觉和伦理觉醒的表达。来自伦理学、中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融合”、“伦理道德资源与跨文化对话”及“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对这一系列前沿且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一场前瞻性的理论思考与战略谋划。

 

 

 

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化的融合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之际,一些学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的理论资源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伦理道德发展的论争语境中来,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的思想工具。

 

与会学者首先探讨了发展中华伦理型文化的价值方向和伦理旨趣。面对西方思想和全球化的冲击,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深入剖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进化轨迹和儒家思想的根源。他提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原则,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框架,以避免西方功利主义的极端走向,促进伦理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提出了构建一种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强调道义结合方面,不将人仅仅视为现代化进程的手段,而视为目标本身,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孙会长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文明范式。

 

在推进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融合方面,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吉林大学贺来教授主张在超越抽象的个体化原则和共同体主义基础上,寻求新的伦理价值理念——“为他人的个人主体性”,以回应中国传统伦理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则认为学院派规范伦理学理论存在等级结构、独立性教条等诸多弊病,并主张区分道德上的自我要求与要求他人,以指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

 

以上讨论反映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挑战: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并发展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与会学者试图找到一种方式,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融合,既不丢失传统的核心精神,又能有效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努力表达了对传统价值的尊重与现代需求之间平衡的追求,也体现了研究中的文化自觉和伦理觉悟。

 

二、伦理道德发展的跨文化对话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至关重要。这种跨文化对话所共享的理论资源有助于推动全球伦理观念的融合与发展,为伦理道德的演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多元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成为讨论的焦点。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教授杜维明强调,儒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核心价值观并非主从关系,更不是相互添加的关系。相反,它们需要相互衬托、相互成全,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他强调了现代性的多样性,认为每种文明都能够发展出带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性,而文明对话是解决文明冲突最佳方式。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其他学者的积极响应。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丘马科夫(Alexander N. Chumakov)认为,全球化不仅加剧了现有的矛盾、引发了新的分歧,还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危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文化的国际化问题对于当代社会变得尤为重要。他指出,在目前全球高度互联的情况下,借助对话、理解和尊重来解决问题比任何时候都要紧迫,这些方式有助于缓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并促进交流合作。

 

在坚持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与会学者针对文明冲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案。耶鲁大学全球正义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Thomas Pogge)通过“实用主义秩序”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在全球政治和伦理秩序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可以选择加强军事力量以追赶美国,或投资于经济和软实力,通过和平手段来降低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中国的选择将对全球政治和道德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在跨文化对话的背景下,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李翰林深入讨论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处境主义这两种不同版本的道德观,指出道德相对主义在处理极端情况时的不足,并主张在跨文化对话中,道德实践的合理性应基于有理据的“批判道德”。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伦理道德发展离不开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此类对话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全球伦理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与会学者特别强调了儒家思想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互补性和相互成就。

 

三、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伦理道德话语体系和理论架构成为了有待完成的思想使命。

 

东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樊和平依托于第四轮全国道德国情大调查的数据,探讨了中国伦理道德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及其现代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聚焦于现代世界面临的根本文明难题——“在一起”的危机,樊教授提出了坚持“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文明观构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道德发展要实现以伦理看待文明、以伦理建构和评判文明的文化类型或文明范型转换,从而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可能的“中华”贡献。

 

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下,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指出,中国伦理学植根于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话语资源中。从这些传统中汲取资源,并通过实践智慧形态和方法论反省来探寻大伦理学建构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湖北大学资深教授江畅则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即通过善的手段实现善的目的,并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北京师范大学任丑教授探讨了应用伦理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传统伦理学在应对现代科技伦理困境时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应用伦理学理论体系,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如何构建一个既反映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伦理道德话语和理论体系,对“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议题的探索不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重新评估,还包括如何在全球伦理讨论中贡献独特的中国视角。与会学者们不仅强调了中国伦理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而且正在积极寻求一种平衡,即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当代世界相适应的理论智慧和实践路径。

 

举办“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寻求解答的平台,通过文化对话,集思广益,反思当下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状况,探讨中华伦理型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中创新发展,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伦理道德发展道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伦理道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对伦理道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会议的深入讨论和多元视角为解决当今世界伦理道德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