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教授主讲“中国古代五行说的三个基本形态”
来源:“洙泗学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三月初六日戊申
耶稣2024年4月14日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于2024年4月12日下午2点,在西校区格物楼B222举办了由孔子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洙泗学人”工作坊第十期活动。本期活动邀请到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林桂榛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中国古代五行说的三个基本形态》为主题进行讲座。来自孔子文化研究院2023级研究生的同学们参与了本次活动,聆听了林教授的精彩讲座。
关于阴阳五行说,梁启超说是“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范文澜说是“天字第一第二号”学说,顾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古史辨》第五册1935),齐思和说“吾国学术思想,受五行说之支配最深……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之中心”(《五行说之起源》1935,详见讲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一书)。
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林教授认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到目前为止就阴阳五行历史真相问题尤其是五行源流问题发表的论述,都是错误的;或所谈所论的只是秦汉以来“朴素五材(五材即五物)—厌胜五材(五材称五德)—厌胜五行(五德称五行)”合流搅和后之观念学说现象而已。他指出:先哲阴阳说的要义是水分(陰/侌)与热量(陽/昜),即古书包括《周易》《内经》所常说的“寒暑燥湿”现象,即日地间尤其大气层中温度湿度也即热量与水分问题;而五行说的本义与要旨只是天行历数或天道时历,“在五行本义的发现或破解中,陈久金应该是唯一的首创者”,而讲者本人只是陈久金五行考源说的推进者以及“五材—五德—五行”混名杂义的历史澄清者。
针对水火土木金之名物,林教授说:(1)古希腊与古印度都曾以水、火、土、风(气)等作为世界物质构成要素,先秦中国则曾以水火土木与金(先铜后铁)作为生存要素资源,此为早期朴素的水火土木金五材说。(2)朴素五材巫术化利用之,就成了厌胜生剋的新五材说即战国邹衍的禨祥五德说;实际上邹说这类禨祥巫术之论,在孔子出生前后的鲁昭公时代就有了,只不过未如邹说严密成体(见讲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页118)。(3)邹式厌胜五材说(即五德说)与原始五材说、原始五行说都是各名不混的,且在太史公司马迁都还清醒的(司马迁亲著文字里五德≠五行,五行≠水火土木金);但武帝时占卜事喜用邹式厌胜五德家并叫五行家,于是五德乃至五材开始大肆称名五行或篡名五行(是否董仲舒已确如是待另考),并在迷信水火土木金禨祥厌胜论并乐衷鼓捣《洪范》朴素五材为禨祥五材的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以及整个东汉学界包括大小经学家那里得到了完全巩固,到隋唐《五行大义》就化石如山、坚不可摧了。
林教授认为:《帛易》里孔子说的地物之类的水火土木金在后世发生过“五材→五德→五行”之总名演变,而《帛易》里孔子说的天道概念的“五行”在后世发生过“五行→五材”之内涵蜕变,并最后发生了比天攀天说天的厌胜禨祥五德论与天道五行论合名而篡名乱义,于是生剋巫术化的新五材说(即五德说)叫五行说并弥漫于天人万物与汉后历史以及东亚社会。林教授说:水火土木金五物无论何序,只能是原始的五材说或巫术禨祥化后成为魔法五材的五德说;而原始的五行说,只能是周年去余置闰取整为360日而十五以分的十干五行(十运五行)说。
每干36日,两干72日,十干五行则周天一旬或十日轮值(旬字本表日巡一周);每干分3节即3地支日则周年30节气,每干分2节则周年20节气(九解或即18日1节)。他强调:四时与五行,八正与九解,十干与十二支,360或365/366日,七日来复天行也,这些数字化古书词汇或概念都是以变数来描述黄道轨道上的天时,也是以变数来描述天地间尤其大地上的阴阳变迁也即寒暑燥湿变迁,是中国古老的天文天道常识与自然哲学之精髓或要义,后为东周各家所共知,甚至也为秦汉学人所共用。譬如《周易》经传的易道即变道(甲骨文易字实摹写云遮日蔽雨落之天象变化),天道往复、阴阳随迁、四时五行、八正九解而天地山泽间水火雷风变化、万物生息,故《帛易》里孔子说易家演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卦并总名曰易。
至于《荀子·非十二子》明确批评的思孟五行说,林教授认为此实是战国邹衍以禨祥五材攀天而说五运五行之思想前驱(五运=五行,五行又称五辰/五时/五节/五气/五常/五部等),即思孟将人间伦理秩序类的十五之伦推崇上天(《礼运》十义、《中庸》五道),并比附于孔论或禹夏以来古老的天道“五行”而谓自己推崇主张的五伦五德也是“五行”,即荀子说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佝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林教授最后指出:在十五伦德上天的思孟新五行论上,孟子与子思也略有差别,差别就在“五伦/五德上天入性”的精神体验与思想造说上,可能子思只完成了“五伦上天”部分,而孟子则继之完成了“五德入性”部分。早生邹衍半个多世纪而晚子思30年左右的孟子是接续子思“志大—僻违”穿梭观念与思维而深化了孔子良伦美德论,并且在孟子那里实现了荀子说的“幽隐—闭约”,即《五行》说“仁/义/礼/智/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孟子》说口目耳鼻之需“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而仁义礼智圣“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就是说禽兽所不具的仁义礼智下天入性、天德在身、本有固在(“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唯尽心知性知天的圣者知之明之,即修炼信仰家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本次讲座中,林教授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的生命体验、清晰的概念逻辑以及风趣的表述言辞,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古代“五行”说由孔子五行到思孟五行,由孔子五材到邹衍五德再到汉儒五德式五行的具体流变过程,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涉及华夏古老天文历数、邹衍五材厌胜方术、思孟攀天五伦信仰的学问盛宴。本次工作坊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丰富了大家的文化视野,促进了学术思考与探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