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十二日癸未
耶稣2024年5月19日
2024年5月12日,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成功举办了第六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有志于中国哲学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及其他各领域相关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古·今:传统伦理政治及其近代反思”为主题,聚焦经学与文明,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本次工作坊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陈姿桦老师主持,由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李春颖老师致辞,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2号楼B114会议室如期举办。干春松老师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儒学院对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接着对会议的缘起和往届工作坊举办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希望能逐步扩大会议合作学校的范围。李春颖老师对干老师的发言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会议是学生展示和师生交流的平台,能极大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意愿,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开幕式结束后,参会成员于哲学门进行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共设五个分论坛,十六位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们围绕会议主题,从各个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评议,不断提出疑问、碰撞思想,讨论内容多具前沿性与创新性。会场主持老师在参会同学发言结束后,对参会文章也给予了详实且富有建设性的总结和评价。
分论坛一:古政之道
第一场分论坛主题为“古政之道”,发言人分别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张华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生刘星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王晓璇。首先,张华元同学对于论文《令不下通:荀子秩序构建理论中的君臣民博弈》作报告。陈壁生老师随后指出,如何将中下层官吏和民众纳入到整个荀子的政治体系内,是整个论文的重点;干春松老师认为“君臣民”这三个维度是否能够构成等值的关系值得讨论。其次,刘星鼎同学报告了论文《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新诠:整合德性,呈显天道》。王正老师肯定了该文章的问题意识、整体框架与完成度,并从文本诠释、内容安排和语言表述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认为文章可以增加对乐喻在儒家思想中作用的关注,并对文章里一段有关《五行》篇的理解提出商榷。最后,王晓璇同学报告了论文《儒家“朋友之伦”的兴起与限制:从“子路之志”说起》。李记芬老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然后指出应当注意以“财”来概括子路之志是否符合论语中的主要倾向;陈壁生老师也建议考虑“通财”与“同居共财”的异同。
分论坛二:理一分殊
第二场分论坛主题为“理一分殊”,发言人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祁博贤、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蔡宗骥、复旦大学博士生周厚翼。首先,祁博贤同学展示了论文《程颐易学的卦主说及其政治意涵》。李春颖老师对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在解释王弼时可以设置一个对比性讨论,这样后面的论述就会更加清楚。接下来,蔡宗骥同学报告了论文《探析<尚书>与<老子>之间的思想张力:从视觉语词的倒置出发》。郜喆老师认为本文从视觉和比喻出发探寻其背后的义理是非常有趣的,但仍然存在解读失误、望文生义的问题,应当进一步进行探究。最后,周厚翼同学对论文《“翕辟成变”中的时间性问题:融合熊十力-柏格森哲学的一个要素》作报告。干春松老师指出本文文字高深、内容精彩,但从文章自熊十力到柏格森的论述中没有看出二者之间理论的关联性,应引入熊十力讨论时间性问题等内容。
分论坛三:运心于世
第三场分论坛主题为“运心于世”,发言人分别是山东大学博士生王闻文、北京大学硕士生何波宏、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杜欣迪、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学路。首先,王闻文同学分享了论文《“虚假的陌生人”:阳明“万物一体”视域下对“陌生人”的解构及其当代之思》。田智忠老师指出,第一应当关心先秦儒家和阳明学有无“陌生人”的问题;第二要关注用阳明的思路解释“陌生人”能否在西方语境下成立。其次,何波宏同学报告了论文《心体的虚通与实在:简论王阳明对心体性质的辨析》。王心竹老师认为,本文较为优秀,能整体性把握学界观点,但部分论点过于绝对,例如对“心体”的定义和解释,该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接下来,杜欣迪同学报告了论文《阳明学对伊藤仁斋早期思想的影响》。廖娟老师表扬本文对仁斋与陆王关系的判断较为准确,立论立得住,但她进一步指出,需要考虑到早期仁斋心学是否是受到了阳明学的影响,文章相关表述应更加清晰有别。最后,王学路同学介绍了论文《阳明学的近代回响:以太虚法师的论述为中心》。刘莹老师认为,文章结构还需调整,且太虚大师并不是阳明学的代表人物,故文章应首先说明为何选择太虚大师为论述对象。
分论坛四:继古开新
第四场分论坛主题为“继古开新”,发言人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金雨薇、北京大学博士生郑仁、清华大学博士生叶晴。金雨薇同学报告论文《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廖娟老师认为文章有待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扩充文献资料。其次,郑仁同学报告论文《由“命”观念重思牟宗三哲学中的道德狂热困境》。王茂林老师肯定了本文的问题意识和语言表述,建议将康德式的引文拆分成层次更丰富的短句,并在“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意义层面继续拔高。最后,叶晴同学报告论文《马一浮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王正老师提出,本文认为“现代性”在马一浮思想中代表“约束”,与一般观点不同,此处应有更加详细深入的讨论,全方面呈现马一浮的思想观点。
分论坛五:德被于今
第五场分论坛主题为“德被于今”,发言人分别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吴婕、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刘雪菡、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王沐月。首先,吴婕报告论文《“理学”名义的近代命运:以贾丰臻、陈黻宸、冯友兰为例》。王心竹老师评议时指出论题非常有意义,目前学界讨论热度较高,她建议文章在逻辑层面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观点,突出“理学”与“哲学”之异。接下来,刘雪菡同学报告论文《“杨敬仲说一”辩正》。田智忠老师认为,本文对文献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考虑,应当关注杨简的易学以及杨简与传统儒家的对比。最后,王沐月同学对论文《审美功能论与礼乐教化的现代转进——蔡元培“美育”思想再诠》作报告。陈姿桦老师指出文章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现行文献梳理非常完备,问题意识相对清晰,但是全文逻辑还需要继续梳理,进一步提高文章的完成度。
分论坛结束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王心竹老师主持闭幕式并致辞。王心竹老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希望“稽古”工作坊能够从与周边学校合作慢慢扩大到与全国各地学校进行合作,发扬其积极意义。王心竹老师希望更多青年学者能够加入中国哲学研究的大家庭,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并期待第七期工作坊的顺利举办。至此,第六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顺利结束,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孟琢:经学统一性的奠基 ——先秦经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