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才等 著《〈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出版
书名:《〈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
作者:刘玉才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十三经”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人文文化的最重要的原典,流传时间与空间之广可称中国古典文献之最。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广罗善本,延纳学界菁英,备列诸本异同,广采清儒校经成果,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校勘记》是现代经学研究绕不开的一部著作,起着研究必备工具书的作用,堪称经典文本校订的典范之作,迄今恐尚无出其右者。《〈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一书以《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为中心,对有关此书的编纂缘起、编纂过程、后续修订等问题分经、分章进行专题论述,并以微见著,管窥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学原典——“十三经”的刊刻流传过程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微影响。全书分为十四章,附录三篇。
观点和方法创新
本书是在整理基础上对《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进行的综合研究。阮元开局校经作为清代重要的学术工程,厘清其缘起经过、运作规程、成就不足,于今日经书整理和经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作为清代最为重要的经典校勘成果,广受赞誉,但亦不乏版本缺失、校例不一、质量参差等项问题,对此前人已有不少讨论,只是缺乏以文献梳理为基础的系统考察,流于失之片面的批评。本书以新发现的李锐分校《周易注疏校勘记》稿本和誊清本为切入点,就参与其事的学术群体进行综合考察,关注其参与者的学术取向、学术评价和学术交游,探讨他们各自校经的成就得失,对某些似是而非的学术问题作出澄清,并分析校经成就与乾嘉之学的互动关系,阐述其学术史意义。本书还立足于文献学的传统治学理路,对阮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条目进行全面的梳理,考察其版本依据与文本来源,并进行归纳分类和量化统计,总结校勘工作的流程与《校勘记》采录文献的幅度,从而客观揭示《校勘记》的特点,有助于学界重新认识阮元《校勘记》的成就与不足,并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获得启示。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书依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优秀成果结项,《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整理本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书部分篇章曾在《国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岭南学报》《中国经学》《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等学术刊物发表,提出了许多重要学术观点,在学界产生积极反响。本书多采用文本细读、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并能以具体学术氛围与整体学术史视野予以观照,为经典整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古典文献学研究,特别是经学研究,都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史哲》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杜泽逊认为“该书对十三经各书的版本源流及校勘史作了系统总结,显示出很高的学术水平”。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虞万里认为“该书既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现,也是当今继承传统文化,有效利用《校勘记》的最佳参考”。
【作者简介】
刘玉才,山东五莲人,1981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重点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汉学研究通讯》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副主编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史和东亚文化交流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整理研究”、“两汉经学佚籍的新辑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整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儒家经典整理与研究”等课题。独撰与合编的著作有《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传承与新变》《莽苍园稿》《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经典与校勘论丛》《〈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第一章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论略
第二章 《周易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三章 《尚书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四章 《毛诗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五章 《周礼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六章 《仪礼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七章 《礼记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八章 《春秋左传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九章 《公羊传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十章 《春秋谷梁传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十一章 《论语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十二章 《孝经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十三章 《孟子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第十四章 《尔雅注疏校勘记》编纂考述
附录一 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论略
附录二 “岳本”补考
附录三 试论八行本《孟子注疏解经》的校勘价值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重走朱子路•鹅湖之会”的回望2
【下一篇】学者研讨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