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 陈壁生 主编《经学研究》第七辑《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6-10 20:25:56
标签:

干春松 陈壁生 主编《经学研究》第七辑《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出版暨前言

 

 

 

书名:《经学研究》第七辑

主编干春松 陈壁生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经学研究》第七辑专题爲“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第一部分主题文章:陈鸿森《钱塘事迹系年》。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阴阳五行、郑玄、魏晋义疏以及康有爲等。第三部分古典新诠《大学》、《穆天子传》卷六《周穆王盛姬死事》。本辑域外经义翻译日人西晋一郎《礼记中所见礼的意义》,旧文新刊伍宪子《经学通论》。

 

 

 

在清代经学的学术史研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著作,是梁启超、钱穆分别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着脱胎于1923年到1924年的清华讲稿,钱着针对梁着,本于1931年至1937年的北大讲稿。二书之所以成为典范,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有其自身的立场,因而能够对有清一代三百年间学术发展的源流脉络有通贯性理解,梳理也得以自成统绪。梁启超的立场偏向今文经学,故主张「以复古为解放」,自清初之反思宋学,到晚清之回归西汉,呈现为不断复古又开出新学的过程。钱穆的立场偏向宋学,故主张「近代学术导源于宋」,其说也自成一家。如果没有作者自身的独特角度,清代学术如珠散在盘,无法自成体系。

 

 

 

▴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整理国故」运动之后,清代经学的研究,成为「学术史」。百余年来,除了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有两部《清儒学案》,但总体上说,梁、钱之后的清代学术史写作,再无深刻的史识与开阔的视野,尤其是在写作范式上,当下的清代经学的研究,也一直没有真正超越梁、钱之作。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学,经部著述浩如烟海,除了清人认识与理解本朝学术编成的两部《清经解》,还有大量稀见文献存世。治清代学术,如果不是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与学术眼光,很难披沙沥金,采铜于山,形成条理与系统。二是清代经学中,十三经皆有多部新疏,要在经学的内在脉络中检讨清人新疏,以及论述具体经学问题,需要专门研究,尤其是专经研究。但过去百余年间,专经研究的成绩并不大,尤其是在经学自身脉络中理解一经,更为少见。三是研究清代经学,必然要建立在汉代经学的基础上。清人注疏十三经,主要是发明汉注,汉人的经学义理、治经方法在清代继承、转化、变异,简言之,清代经学号称「汉学」,虽有其自身典型的特征,汉源、清流则无可否认。所以,不懂汉代经学,便无从评价清代经学。

 

 

 

▴皇清经解

 

在清代经学史、学术史研究中,陈鸿森先生的经学家年谱系列,是突破性的一种新尝试。之所以将年谱编写理解为经学的突破,是因为重新理解与检讨清代经学,不但要识书,而且要知人。识书,重在对清代经疏深入考察,并有实质性的创获,近年这方面的典型论文,如桥本秀美先生的《〈周礼正义〉的非经学性质》(乔秀岩、叶纯芳:《学术史读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以郑玄注经方法为标准,判定孙诒让《周礼正义》为典章制度之学,而非经学。理解此义,则《周礼正义》中许多以疏破注之处,乃能读通并可以做出评判。

陈鸿森先生的一系列年谱之作,把对清代学者的理解推到了纤细入微的境界。其年谱之作有两个特征:一是注重发掘那些被遮蔽的、被忽略的学者,例如《马宗琏行年考》《清儒陈鳣年谱》《臧庸年谱》等,本辑收录的《钱塘年谱》也是如此;一是著名但生平材料极少的作者,穷尽材料构建起完整的生平事迹,如《陈立年谱》《刘宝楠年谱》等。陈立的《公羊义疏》《白虎通疏证》、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清代经书新疏的代表作,也是今人阅读《公羊》《白虎通》《论语》最重要的参考书,但陈立、刘宝楠的生平事迹,史料少而分散,通过陈鸿森先生的考辑,今人才可能读其书且知其人。并且,在考释生平过程中,许多经学问题也因而清晰起来,例如《刘宝楠年谱》判定《论语正义》不但成于刘恭冕,实际上大部分内容为刘恭冕所作,这对今人读《论语正义》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学问有很多做法,真正沈潜其中,不管是沈潜在书的知识世界中,还是沈潜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都能够做出超凡的学问。陈鸿森先生在《被遮蔽的学者》一文中曾经说:「我所从事的,尽是一些『见树不见林』的工作。但,在我看来,许多学术名家大叙述的清代思想史、学术史著作,往往过于简化,就像多数的登山客,其实只在山的一隅,沿着已被走成的山径走了一段,也就算『入山』了,凭借着一些阅读经验和个人想象,他也可以大谈山中风景。其实,他所看到的『林』,只是『视而可见』的林相外在的一层。而登山家攀巖、辟凿、探勘、筚路蓝缕,所看见的应该是不同的山的形态和意象。我不敢自诩为登山家,但半生在清代学术这座大山里讨生活,樵夫知见的山,相信和一般登山客观览所及的山,应该大异其趣。」以「樵夫」的精神去理解「山」,是陈鸿森先生清代学术研究工作的特点,也因如此,一系列年谱之作使他成为清代那些沈没在历史中、湮没在旧纸堆中的经师的后世知己。

 

 

 

▴陈鸿森先生

 

从经学史的角度,清代经学不仅是清代思想、学术的集中表现,也是以「实事求是」的方法通往经典的途径。在当代中国学术格局中,先秦、汉代、宋代等几个具有标识性时代的学术都有理解的当代范式,清代学术反而并未建立起这样的范式——或许「古典学」庶几近之。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随着经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清代经学乃至整个清代学术,正亟待重新开掘。

 

 

 

主题文章

 

003钱塘事迹系年陈鸿森

 

经学史论

 

071论“阴阳”“五行”爲方法工具而非学说徐建委

 

088郑玄对京氏易与费氏易的统合——以郑玄对象数易例的使用爲中心李元骏

 

110汉末三国诸家《孝经》注发微吴天宇

 

151试论《礼记熊氏义疏》的学术旨归与释经策略陈超

 

180康有爲大同与三世说关系之重勘皮迷迷

 

古典新诠

 

207《大学》义解陈明

 

233《周穆王盛姬死事》礼疏徐渊

 

书评书讯

 

265继絶表微,旧籍重光——读程苏东《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侯金满

 

293书讯

 

域外经义

 

301《礼记》中所见礼的意义〔日〕西晋一郎着〔日〕工藤卓司译

 

旧文新刊

 

317经学通论伍宪子着刘禹彤整理

 

403论文英文提要

 

 

 

《经学研究》自2023年始,每年出版两期,为半年刊,条件成熟时改为季刊或月刊。常设栏目主要有:

 

一,主题论文,由一到数篇同主题论文构成;

 

二,经学研究,对经学的义理阐发;

 

三,经学史论,对经学史上重要著作、人物的研究;

 

四,经学文献研究,对经部的文献学研究;

 

五,经学书评,对经学专著、古籍整理的评论;

 

六,学人访谈,对当代经学研究者的学术访谈;

 

七,旧文新刊,主要是经学文献整理,尤重稿抄本等稀见文献;

 

八,域外经义,主要是海外经学论文的译介。

 

投稿请寄:

 

经学研究编辑部邮箱:jingxueyanjiu@163.com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