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一 ——前言(2)什么是经,什么是传?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7-05 18:30:07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一

——前言(2)什么是经,什么是传?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廿六日丁酉

          耶稣2024年6月2日

 

织之纵丝谓之经。即经的本义,是织布的时候的纵线。见过老式织布机的人会很容易理解这个,织布的时候,先要确定好经线,然后以经线为依托,再横着穿插线——这个叫纬线——最后才能织成布匹。所以有“经正而纬成”的说法,这就是经线纬线的最早由来。

 

正是由于“经”是根本性的东西,由此才引申出来了一层含义,即原则、标准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那些对国家社会的运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典籍称之为“经典”——而《春秋》,恰好就是这样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典。

 

传,简单说就是对“经”的解释。对二者的区别,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有一句解释,他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经传并列,就是重要书籍的意思,有个词“名不见经传”,就是说这个人不重要啊,你看,历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名字。

 

《春秋》本身文字很简洁,一般人只看字面意思,未必能理解夫子想含蓄表达的深层次内容,所以就有很多人来解释某一段话为何这样说,用这个词又代表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倾向等等。这种解读后来形成很多学术流派,流传至今且影响最大的是三家,即《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据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当然也有争议,但争来争去也没个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就沿袭传统观点。

 

《公羊传》和《榖梁传》,则都跟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关。据说有一位名叫公羊高的,跟着子夏学习《春秋》。学成之后他把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传给了儿子公羊平,公羊平又传给了儿子公羊地,公羊地再传给儿子公羊敢,公羊敢传给了儿子公羊寿。公羊寿和另一个齐地的人胡毋子都把这一脉的学问记录成书。因其主要是公羊氏所传,故而后来称为《公羊传》。《公羊传》成书在汉景帝时期。因为《公羊传》很多理念非常符合当汉时政治环境的需要,所以很快被官方提升到很高的高度,专门研究《公羊传》的学者也比比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公羊学都属于比较重要的儒家学术。

 

《榖梁传》跟《公羊传》类似,也是最早有一位被称为榖梁子的人(注:这位榖梁子的名字,有的地方说是榖梁赤,有的地方说是榖梁喜,还有说是榖梁寘的等等)跟着子夏学习《春秋》,学成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据说榖梁子将这套理论传给孙卿,孙卿又传给了申公,申公传给江翁。后来传到鲁地一个叫荣广的人,这个人再传给了蔡千秋。此时已是汉宣帝时期,汉宣帝非常喜欢这套理论,所以把蔡千秋封了大官。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于是这套理论就在社会上兴盛起来——因为这一脉的开派宗师是榖梁子,所以后人就把这一脉理论宗奉的典籍称为《榖梁传》。

 

《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者的侧重点又各自不同。在写作手法上,《左传》是传统的叙事方式,主要对《春秋》中孔子一笔带过的事情进行比较详细的记述。但《公羊传》和《榖梁传》大多都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如老师答疑解惑。在内容上,相比《左传》重于叙事,《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更重视“义理”,更注重去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更偏重“抠字眼”。但是在对很多《春秋》词句的具体阐释上,《公羊传》和《榖梁传》又有不同,导致二者最终成为不同的学术流派。

 

《春秋》因有文字艺术加成,所以无法掩饰地附带了孔子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后来的《公羊传》《榖梁传》的阐释下,这种感情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当然,也许有不少其实是后人过度解读罢了,孔子当时未必真的那么想。但是这个,也只能是我们的猜测而已,无法去证伪了。正如今天我们重新读《春秋》三传,前人的许多著述可以参考,我们的看法也可以拿出来与别人商榷,我们未必与古人先贤的观点完全一致。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去,必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恰如盲人摸象一般——而这种“偶有所得”的感觉,其实恰恰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