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隐公元年(6)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7-05 18:54:37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隐公元年(6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初三日癸卯

          耶稣2024年6月8日

 

[春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这条记录虽省略了主语,但还是很容易推测出主语就是“我”——即鲁国人。宋人,即宋国人。宋国在前面简单讲述过,是殷商后裔,国都商丘(今天的河南商丘)。按《汉书·地理志》说法,“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的疆域覆盖今天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等,是当时比较大的诸侯国。宿,是风姓诸侯国,据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伏羲氏的后人于宿,即今天的山东东平县东。这条记录意思说,鲁隐公元年九月,(我们鲁国人)和宋国人在宿举行了会盟。

 

从地理位置而言,本次会盟涉及的鲁、宋、宿三地,恰好呈三足鼎立之势。春秋惯例,当事国往往在第三国会盟商谈政事——这个也好理解,就好像今天会盟双方之前有过节,在第三方中立国谈判一样。

 

这是鲁隐公时代,鲁国第二次有记载的外交活动。之所以说是“鲁国”而不说是“鲁隐公”,是因为这里并没明确说鲁隐公是否参加了这次会盟。

 

有人可能会质疑了:虽然《春秋》没有明确记载鲁隐公是否参加,但也可能鲁隐公参加了只是这里省略主语了呢?如果鲁隐公没参加,那这次会盟就不算重要,干嘛还要记载呢?

 

鲁隐公还真的很可能没参加这次会盟。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因为对照“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眛”就明显看出差异了——上次和邾国国君会盟,因为鲁隐公参加了,所以《春秋》明确记载是“公及邾仪父盟于眛”。因此,既然这里没有明确提到鲁隐公,我认为鲁隐公就没有参加这次会盟,而且宋国的国君也没有参加这次会盟。

 

其实不光我如此看,《公羊传》和《榖梁传》也是如此看。《公羊传》对《春秋》这条记录的解读仅八个字: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内,指的就是鲁国。意思是,谁去参加的这场会盟?是鲁国国内身份地位(相对于国君)卑微的人。

 

《榖梁传》对《春秋》这条记录阐释说:

 

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跟《公羊传》的观点一致,认为代表鲁国参加会盟的人,身份地位不高。比《公羊传》多说了一些,认为代表宋国参加会盟的人身份地位也不高,所以记录说是“宋人”。正因为会盟的双方都身份地位不高,所以连会盟的具体日期都不记载了。

 

这就有点奇怪,既然会盟双方地位不高,那又为何特意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呢?在《左传》里好像能找到答案: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第一、二段是有传无经两件事。第一段里的纪人,就是纪国人。纪国是姜姓诸侯国,封地在今天的山东寿光一带。夷,是妘姓诸侯国,封地大致在今天的山东青岛市即墨区一带。但史书中的夷人,多数情况下是对当时东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谓之东夷。与之并列的还有西戎、南蛮、北狄等,都是对当时中原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第一段意思说,八月,纪国人出兵讨伐攻打夷国。因夷人没有来告知(鲁国),所以《春秋》没记载——由此推出似乎鲁国当时和夷人有盟约,如果夷人来告,鲁国就有出兵救助的义务。

 

第二段的“蜚”这个字一看就明白,应该是某种害虫。考虑到春秋时代农业的重要地位,这里能记载此事,说明“蜚”应该是某种对庄稼造成不利影响的害虫——按“八月”这个时间推测,似乎就是蝗虫一类。不过这次虫灾虽有一定影响,但没造成大面积灾害,所以《春秋》也没记录。

 

第三段记录,是《左传》对《春秋》经里“九月,及宋人盟于宿”的注解。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中季指最小的;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分三段,如春季依次又分孟春、仲春、季春,季春就是春天的末尾。这里的季年,就是后面几年的意思。黄,在今天的河南省民权县东,这个地方离鲁国相对远一些离宋国更近,鲁惠公晚年,能在此打败宋国,意味着他帅军打到宋国家门口了,故而双方结下梁子。

 

鲁隐公摄政后,可能需要一个安稳的内外部环境,因此想跟宋国缓和一下关系,所以“公立而求成焉”——说明是鲁国主动求和。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何会盟的地方在第三方宿——中立国对战争双方来说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双方都能接受。

 

但为什么这次会盟双方的国君都没参加呢?我猜也许这次都只派了大臣,互相沟通了一下彼此的底线吧,毕竟,之前还在交战,要一步到位把酒言欢说不过去。因此先派个大夫之类的勾兑一下,谈的差不多了双方国君再出面,签订一下协议皆大欢喜。就像我们今天的谈判一样,往往是事情已经谈好了,双方的大佬才出面。

 

这次会盟之后,鲁宋双方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左传》说“始通也”——会盟之后,双方才又重新恢复正常的往来。

 

我读《左传》到此,唯一疑惑的是,鲁惠公晚年为何会与宋国发生战争?毕竟按前面记载,鲁惠公的夫人仲子就是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女儿,这属于女婿打老丈人啊。《左传》里没有记载战争的原因,这个问题,交给史学家去解答吧,不是我的关注点了。当然,除了正史,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也许有一个人民群众相对比较喜闻乐见的缘故,引发了鲁宋双方这次战争,好比特洛伊战争虽然残酷,但如果是因为美女海伦的因素,就显得浪漫多了。譬如我卑鄙地八卦一下: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本来说好是要嫁给鲁惠公的儿子息(即鲁隐公)的,结果被鲁惠公截胡做了他的夫人,宋国对此有怨气导致双方起了龃龉发生战争?——至于是不是这样,就不知道了。不过老爹抢了儿子媳妇的事情,春秋时代不只这一件,后世也很多,典型的就是李隆基跟杨玉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