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隐公三年(3)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7-05 19:07:14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隐公三年(3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初九日己酉

          耶稣2024年6月14日

 

[春秋]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缪(穆)公。

 

冬季,《春秋》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这是齐国第一次在《春秋》出现。齐国始封祖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所以齐国本是姜姓诸侯国。其封地主要在今天的山东东北部,国都大部分时间都位于今天的临淄。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86年——齐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姜姓国君齐康公十九年——周王室承认齐国当时的相国田和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但仍沿用齐国名号。不过田氏带齐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苗头,后面会在《左传》里看到不少相关的记录,到时候再细说。

 

参与这次石门会盟的齐侯是齐僖公,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就是齐桓公。郑伯是老熟人郑庄公。石门,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不过对于齐、郑两国的石门之盟,《榖梁传》和《公羊传》都没关注。

 

冬季《春秋》的第二条记录,是“癸未,葬宋缪(穆)公。”——《榖梁传》和《公羊传》在引用《春秋》原经时,都作“宋缪公”,《左传》则是“宋穆公”。这是《春秋》第一条诸侯葬礼记录。

 

《榖梁传》对宋缪公葬礼的记录解读说:

 

日葬,故也。危不得葬。

 

故,指变故。危,即遇到了危难。意思说,之所以《春秋》记载了宋缪公下葬的具体日子,是因为发生变故,不得不匆忙下葬。

 

宋缪公八月庚辰去世,十二月的时候差不多五个月了,诸侯五月下葬,基本是合理的。为何说《春秋》此处明确记载安葬日期,是因为宋国遇到变故有危难呢?《榖梁传》没具体解释。答案在《公羊传》:

 

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过时而日,隐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与夷复曰:“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君之不尔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摄也。”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弒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这段解读里提到宋宣公的两个儿子冯与勃为“庄公冯与左师勃”,是因为冯后来成为宋国的国君史称宋庄公,而勃则担任了宋国的左师。另外,这段话里有一个特殊之处需要提前解释下,就是宋宣公临终前对宋缪公说的“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这句话。单看字面意思,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要说我对与夷的喜爱程度,没有我爱你多。”好像宋宣公要表达的意思是他更爱宋穆公。但这句话要和后面那句“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连起来看。人之常情于私肯定偏心儿子多于弟弟,后面强调从江山社稷角度出发自己偏向宋穆公,所以这里实际要表达的是从私情出发他本来偏向自己儿子的意思。一反一正,于公于私,做了对比。“故君子大居正”是根据宋国这起案例得出的教训。《公羊传》认为“宋之祸宣公为之也”,言下之意宋国之所以有这次祸乱,根源还是在宋宣公的兄终弟及,就是因为宋缪公太在乎兄长传位给他这个小恩小惠了,想着要回报先君宋宣公,没有以家国社稷为重,把君位又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导致的——如果当初宋宣公就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传给与夷,那就不会导致冯因为没有继承君位而产生怨恨发动叛乱。显然《公羊传》看来兄终弟及这种做法并不是正道,传子不传弟才是正道——即使弟弟更贤明。

 

《公羊传》这段解读意思说,不到下葬的日子而安葬,且《春秋》注明安葬日期了,说明是匆匆忙忙下葬;不到下葬的日子而安葬,《春秋》也没有注明安葬日期的,是因为安葬的轻慢草率;超过下葬的时限了安葬且《春秋》注明下葬日期,是表达哀痛君主没有按时下葬;超过下葬的时限了安葬《春秋》却没注明下葬日期,是因为没有按时下葬。按照应该下葬的日期下葬且《春秋》未注明具体日期的,则说明就是正常的做法。按照应该下葬的日期下葬但《春秋》注明具体日期的,说明是遇到危难了匆忙下葬,礼数上有缺失。安葬宋缪公遇到什么危难的事情呢?当初宋宣公对宋缪公说,“要说私心而论,我更喜欢与夷。要说执掌宗庙社稷为一国之君,与夷不如你。我死之后你为国君。”宋宣公死后,宋缪公就即位。他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冯与勃去别的国家生活,对他们说:“你们俩是我的儿子,活着的时候咱们再也不见,谁死了彼此也不用哭。”与夷说:“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传给我而给了您,是因为觉得您贤明可以做国君。而今您把两个儿子赶出去,是要将来把君位传给我,这不符合先君的遗愿。假如做儿子的可以被驱逐,那当初先君为了您的位子安稳就应该也把我驱逐出宋国。”宋缪公说:“当年先君之所以没有驱逐你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我摄政而已。”最后宋缪公还是把君位传给了与夷。冯后来弑杀了与夷,是为宋庄公。因此君子要遵循正道,要以正道为大。

 

这段话其实也传递出来一个信息,即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此前被宋缪公驱逐到郑国的冯,已经发动了叛乱,导致宋国不得不匆匆安葬宋缪公。

 

《左传》冬季的记载如下: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fèn)于济。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第一段记录解释齐国和郑国石门会盟的背景。寻,是重温的意思。卢,与石门很近,也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寻卢之盟”即重温两个当年在卢地的盟约。能“寻卢之盟”,说明早在鲁隐公元年之前,齐国和郑国曾在卢有过一次会盟。所以这次会盟大概就是两国国君礼节性的会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重申一下两国盟友关系牢不可破,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巩固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友好往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大国应有的表率等等。但会盟的时候发生了点小意外,《左传》记录说“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偾,意思是坏了。济,指济水,这次会盟地就在济水跟前。这句话意思说庚戌,郑庄公的车在济水坏了——说的很委婉,其实意思是说郑庄公行进途中翻车了。按杜预的解释,是遇到大风导致翻车落入济水。之所以《左传》记载下来应该是觉得这事有点怪异。可能觉得会盟时发生这事,似乎不是个好兆头。此外,杜预还认为《左传》里说郑庄公翻车是庚戌日,这个不对,这年的十二月没有庚戌日——这个我赞成,因为《春秋》记载了癸未葬宋穆公,会盟如果是癸未之前,则不可能是庚戌——庚戌至癸未相隔超过三十天了。

 

第二段记录,是卫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动乱即州吁之乱的前传。庄公指卫庄公,但卫国历史上有两位庄公,为了区别,后人称“卫前庄公”和“卫后庄公”——这里的庄公是卫前庄公。庄姜,是卫庄公的妻子,姜姓,所以以“庄姜”称呼她。她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卫国人为她做的《硕人》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名句即出于此诗。厉妫和戴妫,是卫庄公娶自陈国的姐妹花。娣,是妹妹的意思。幼为娣,长为姒。姐妹共嫁一夫,就是前面提到的媵妾制度产物。厉和戴,应该是她俩的谥号。陈国,是妫姓诸侯国,史书记载是周王室分封的虞舜后人,封地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地区,都城宛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后面会看到很多关于陈国的记录。公子州吁,是卫庄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卫庄公的“嬖人”——嬖,是受宠爱的意思,嬖人即受宠爱之人。杜预注解说“贱而得幸曰嬖。”石碏,是卫国的大夫,他劝谏卫庄公时说的“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就是暗示卫庄公一旦去世,新国君即位后,州吁不可能还像现在这样地位尊崇,难免因失落而生出事端。

 

这段意思说,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人称这位夫人“庄姜”。庄姜很漂亮但没有为卫庄公生下儿子,卫国人为她做了首诗就是《硕人》。卫庄公又娶了陈国女子厉妫,生了儿子孝伯,但孝伯早死。厉妫的妹妹戴妫为卫庄公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庄姜把戴妫生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卫庄公的爱妾所生,仗着卫庄公的宠幸喜欢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卫庄公对此不管不顾,庄姜很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向卫庄公谏言说:“臣听说如果爱儿子,就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导他,不应该让他走上邪路。一个人如果有骄横、奢侈、淫乱、放纵这些毛病,就会走上邪路。这些坏毛病的养成,往往是(做父亲的)过于宠溺所致。您如果想定要立州吁为继承人,就赶紧确定下来昭告天下,如果拖延不决,恐怕祸患不远了。受到宠爱而不骄横,虽然骄横却能接受地位下降,地位下降了却没有抱怨,心里抱怨但行为上却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太少了。身份低贱的人妨害高贵的人,年少的欺凌年长的,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交,势力小的凌驾在势力大的人之上,淫乱的败坏讲道义的,这六种行为就是所谓的‘六逆’。国君做事仁义,臣子安分守己,做父亲的慈爱,做儿子的孝顺,做兄长的爱护弟弟,做弟弟的敬重兄长,就是所谓的‘六顺’。如果丢弃合理的行为而纵容不合理的行为,很快就会招来灾祸。作为国君,应该去除祸患,但您反而想加速招来祸患,这怎么行呢?”卫庄公没有听石碏的话。石碏的儿子石厚跟州吁关系很好,石碏不允许他与州吁往来,但石厚也不听。卫桓公即位后,石碏就以年老为由归隐了。

 

石碏的政治嗅觉和社会经验还是相当丰富,他早早预判到州吁迟早是卫国的隐患,但是很遗憾,他的建议不仅卫庄公不听,连他儿子也不听。他应该也看到即位的卫桓公并不具备能应对叛乱的能力,所以告老明哲保身。

 

《左传》至此再未往下述说卫国的事,让人觉得没头没尾,但后面的鲁隐公四年,我们就会看到这件事的后续。这也是《左传》的特点,大多数时候,一件延续数年的事件,《左传》不像《史记》这样的纪传体会一次性交代完毕,而是基本对应《春秋》经的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只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

 

另外延伸一点:庄姜,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美女,跟她有关的诗篇除了前面提到的《硕人》,《诗经》里那首著名的《燕燕》据说就是她写的,相比较《硕人》,我自己反倒更喜欢《燕燕》。

 

《左传》提到庄姜时,强调她是“齐东宫得臣之妹”——那为何不说庄姜的父亲是谁呢?我查了一下《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齐国国君中没有叫得臣的。按《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庄公迎娶庄姜是在卫庄公五年(公元前753年),此时齐国国君是齐庄公,这一年对应的是齐庄公四十二年。齐僖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31年,卫庄公去世是公元前735年。从年纪推测,庄姜应该是齐庄公的女儿。强调庄姜是“东宫得臣之妹”,我猜重点是为了突出得臣的太子身份,同母哥哥是太子说明兄妹俩都是嫡出,则庄姜的身份较之一般的国君之女更高贵。得臣虽是东宫,但史书中未见其继承君位,则大概率是不等即位便死了,毕竟他老爸齐庄公坐了六十四年国君,熬死这个儿子也是正常。

 

有趣的是,卫国历史上有两个卫庄公,齐国历史上也有两个齐庄公。娶庄姜的是卫前庄公,而庄姜的爸爸——如果我的推测正确的话——是齐前庄公。我猜,《左传》之所以说庄姜是“齐东宫得臣之妹”会不会还有一层考虑,如果说她爸爸,那这句话得记载成“卫庄公娶于齐庄公之女,曰庄姜”——两个庄公,咋都听着觉得怪怪的。

 

鲁隐公三年的事到此结束。这一年天降异象;东周的第一任天王也驾崩了;《春秋》留下来一个身份扑朔迷离的人,也不知是君氏还是尹氏;王室已经衰微到要厚着脸皮主动问诸侯要分子钱了;宋穆(缪)公去世,因为继承人的缘故,埋下了宋国祸乱的伏笔;谁也不会想到,卫州吁将来会因宋国那个流亡到郑国的公子冯而在来年生出一堆事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