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4-08-01 00:33:37
标签:
杜华伟

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原标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

——访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

受访者:杜华伟

采访者:李芷涵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十五日乙酉

          耶稣2024年7月20日

 

地点:兰州交通大学校园

访谈人:李芷涵

被访谈人:杜华伟

 

访谈人简介:李芷涵,河南安阳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访谈人简介:杜华伟,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湖南省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特聘研究员,安溪凤山书院文化建设学术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编委,研究领域为书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李芷涵同学采访杜华伟老师

 

将《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通识课,这是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学院杜华伟老师践行“大思政课”的有力尝试。既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杜老师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与实效性,这是她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事情。

 

李芷涵(以下简称李):杜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您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是书院文化研究者和践行者,您一直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今天想请您谈谈古代书院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当代书院的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等问题。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谢谢你的访谈。希望今天我们的探讨能够对你将来的科研有所启发,同时为书院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李:您2020年创办的明明德读书会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我作为其中一员,看着明明德读书会在您的带领下茁壮成长。请问您为何将“明明德读书会”更名为“明德书院”?明德书院在这四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杜:明明德读书会成立于2020年5月,成员主要是喜欢诵读《论语》并自愿加入的本科生、研究生,同时还有大学老师、小学老师和社会人士。经过近四年的发展,读书会成员在不断增加,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明明德读书会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明德书院,一是因为我本身是做书院研究的,“明德书院”这一名称能够更加契合我的研究方向。二是希望成员们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也是书院教育精神的体现。三是希望明德书院未来的活动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读书,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书院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爱上书院文化。虽然各位老师和同学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但我们热爱传统文化的心是相通的。明德书院也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从未阻碍师生共学的决心,这颗“以书会友,以文沁心”的种子不仅破土生根,更是在发展壮大。

 

说到明德书院的变化,首先最直观的变化一定是成员人数的增加,由最开始的不足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七十余人。最开始仅有几名兰州交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在多了乡村小学语文老师、高校体育老师、公务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其次就是活动更加丰富,刚开始仅有最基本的群内诵读打卡,如今并不局限于经典诵读,还增加了线下研讨交流、户外活动等。例如读书会成立两周年之际,大家欢聚一堂在校内举行庆生活动,学校新媒体中心还对此进行了报道,大大提升了读书会的影响力。再比如2024年元旦,我们举行了“书香启新年”交流分享会,成员们分享了自己诵读经典的感受和心得,两位指导老师进行了点评,成员们也相互答疑解惑,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明确了新一年的奋斗目标。我相信,明德书院未来会有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更大的影响力,能够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明德书院部分成员合影留念

 

李:您提到明德书院将来会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杜:明德书院经历四年发展,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成员,为书院注入了新活力。未来,我们要继续扩大明德书院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学习经典的行列。

 

首先,我们会增加更多社区实践活动。明德书院成员目前还是以大学生为主,因此,我希望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激励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将所学、所思、所想付诸实践。这类活动不仅能够推动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深入交流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实践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能够培养成员们的社会责任感,践行青年的时代责任与爱国宣言。

 

其次,明德书院未来还会与相关机构合作,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例如支教活动、敬老活动、读书日活动等,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尝试,来自甘肃庆阳的金老师是一名乡村语文老师,她带领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诵读《论语》,每天坚持在群内打卡,视频中孩子们的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经典的热爱和敬意。我作为明德书院创始人和组织者,有时会给他们邮寄奖品和贺卡,鼓励他们坚持诵读和学习经典。目前我们的公益活动规模还比较小,未来的公益之路仍需不断努力和探索。

 

李:请问在明德书院成员中,诵读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专业学习的帮助体现在哪里?

 

杜:诵读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仅举宋瑶瑶、张红娟两位成员的实际收获来说明,她们两个不约而同地围绕《论语》展开毕业论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宋瑶瑶同学的论文《<论语>中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阐释了人本思想的内涵、内容,人本思想与思政课的联系和契合,系统介绍了《论语》中人本思想在当今社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这无疑是《论语》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大延伸。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本科生张红娟同学的论文《<论语>中的语言观研究》分析了先秦先贤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陈述了言语对人们德行的影响以及《论语》在个人修身、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两位同学的毕业论文为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同仁提供了研究资料,也为书院成员树立了榜样。

 

 

 

杜华伟老师指导李芷涵同学论文

 

李: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自从研究生入学以来,我每天坚持诵读《论语》《大学》《学记》等国学经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诵读经典,我感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我的毕业论文选择围绕《学记》教育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研究。我了解到,您在工作之余参与了不少社会公益活动,例如您多次担任江南书院研学营讲师。请问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杜:《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就有道义和功利之别。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为个人的私欲而活,而是要从自我奉献中阐发道义。古代书院倡导“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这使得更多寒门学子获得了学习机会,作为一名书院人,我自然要传承发展这样的公益精神。我多次担任江南书院研学营讲师,参与会讲及游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员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仁” “义”“礼”“智”“信”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开始反观现实和自我,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践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去年夏天,我带领机电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及明德书院部分成员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帮助农户收割小麦、挖土豆,积极通过自媒体平台推广当地的西瓜、中草药,希望能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绵薄之力。此外,明德书院还有部分成员利用暑期到毛河洛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团成员在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各种类型的教学,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或者说也有教化与传播的责任和职责。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说,我希望公益是一种育人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在付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得到的更多。因此,我会继续坚持参与公益活动,并且努力带动我身边的人,希望新时代广大青年能够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您创办的“书院研究”公众号是一个专业交流平台,同样也是公益性质,每天都在坚持发布书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重要书评、会议资讯等。请问您创办此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

 

杜:身处网络时代,自媒体是一个重要且便捷的传播方式。各大书院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一些活动信息和书院研究内容。但是,书院公众号数量太多,读者浏览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创办了“书院研究”公众号,希望起到一个信息整合的作用。

 

目前,“书院研究”设有“书院人”“会议报道”“人物专访”“明德书院”“师生共学”等栏目。其中,“书院人”栏目主要转载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我会将学术论文转载到公众号,便于读者学习交流;“会议报道”则是发布大型学术会议的综合报道,方便未能到场的人了解情况;“人物专访”栏目刊登了一些学术访谈,其中也包含我采访多位书院山长、书院研究者的文章;“明德书院”栏目刊登了明德书院每次举办活动的记录;“师生共学”则是我与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的记录。

 

“书院研究”的日常运行虽然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每每听到同行的赞许与感谢,我心里只有开心和喜悦,这是对我工作和付出的极大认可。未来我会继续运营好这个公众号,将其打造成书院人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书院研究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李:您于2021年出版了《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这一著作,采访了十余位当代书院研究者、推动者。据我了解,今年您重启了这一系列,并且将“高校书院制”专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请谈谈您的想法。

 

杜:当代书院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每个书院都各有特色。为了尽可能多样性地展现当代书院的发展样态,探索当代书院的发展路径与经验,也为了宣传推广书院教育、书院精神和书院文化,我进行了书院人系列访谈。书院人为书院建设付出巨大,他们的真知灼见和严谨学风都让我受益匪浅,理应让大众了解他们、了解书院。

 

2005年,中国内地开始实行高校书院制,希望用“学院+书院”管理方式来化解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年是内地高校书院制的20周年,我围绕书院教育精神、书院人才培养、大学书院制和新文科建设等主题重启系列访谈,希望通过梳理不同高校实行书院制的实践路径与经验教训,为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书院制的高校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为我将来带领明德书院的发展能有更多帮助。

 

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您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

 

杜:“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好思政课,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二者在哲学基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都有融通之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阐发二者之间高度的契合性,才能更好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在天下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平等、国际和平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在社会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具有会通之处。在道德观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义利合一,与马克思主义中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相吻合。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得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李:您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让教学为科研奠定理论基础,科研为教学提供指导方向。请您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杜: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只有各自发挥优势、协同育人,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就我自己而言,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的是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总之,我作为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不仅要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要在教学上重视对内容、方法、技术的探索,更要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努力做到融通整合。

 

 

 

杜华伟老师与李芷涵同学共读《论语》

 

李:您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又是书院学研究者,您认为书院教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启示?

 

杜:古代书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将德育置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与首位,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一,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古代书院对生徒有德业与学业两方面评价,德业评价主要针对“德育”,检查生徒的道德品性、日常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学业评价主要针对“智育”,检查生徒是否掌握所学内容。德业是书院首要考核内容,也是评价生徒的主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胸怀远大的理想信念。《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高校要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品行的教化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德育置于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提升德育在教育考核过程中的比重,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第二,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设施的完善对于思政课育人功能发挥的实效性有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以学生的基本发展、成长需求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标准,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发挥环境对于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作用。例如:在生活区域建造自习室、健身房等,为学生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优化绿化环境建设,呈现意境美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以供学生依据自身需要展开活动。此外,营造文化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将思政课教育元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才能够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学生的思维观念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开创丰富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等各类元素协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精神保障。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代书院践行“注重自律,强调自省”的教育传统,我认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学习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个体价值,使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自我反省有机结合,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鼓励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将学生视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共同体中重要的一员。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进行修正与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进行补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提升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

 

第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书院教育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向老师求教,使得教师通过自身内在素养以及外在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保教育的连续性。每次明德书院举办活动时,我总向学生强调,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不同角色分工;这里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共同体”,共同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用心投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杜华伟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校园中诵读《论语》

 

李:您将《论语》融入思政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请问您当初为何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起来?

 

杜: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其融入课堂,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能够为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内在支撑。

 

最初想到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起来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交大是理工科高校,学生日常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因此,我希望利用好思政课堂和通识课堂,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课。

 

李:那么未来您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杜: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事之道、治学修身之理,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因此,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一,创新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未来我还会尝试利用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合新媒体思维,创新思政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通过诵读经典、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分享历史文化故事或介绍历史名人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准备方案、分享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第二,优化内容,推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近几年,我主要选择将《论语》融入思政课,因为《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蕴含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我会继续深挖传统文化,通过解读建筑历史、文学历史、饮食文化等,探寻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放包容等精神,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教学,走进课堂,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修师德塑师风,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感到责任重大,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未来我依然会以“让道德高尚的人讲情操,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让懂文化的人讲文化,让懂教学的人来教学,让学识渊博的人讲道理”为标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处处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李:感谢杜老师接受本次访谈,我感到受益匪浅!祝愿您在未来的教学、科研中有更大收获,也祝福明德书院越来越好,为当代书院发展提供更多理论资源与实践指导。

 

杜:谢谢你的访谈。我会继续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也希望你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精进学术,提升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为更加优秀的思政人。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