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三十一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8-26 20:03:12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三十一年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十二日辛亥

          耶稣2024年8月15日

 

[春秋]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

 

夏,四月,薛伯卒。

 

筑台于薛。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秋,筑台于秦。

 

冬,不雨。

 

鲁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63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记录是“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鲁国在郎修筑了一座高台。至于这座高台是景观性质的还是出于军事预警需要的,没看到详细的解释。

 

这件事《左传》和《榖梁传》都没关注,《公羊传》解释了一句:

 

何以书?讥。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

 

认为《春秋》记录这条是有讥讽的意思,因为这个台修筑的位置不太合适,靠近老百姓洗漱浣衣之地——言下之意这个台有可能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了,所以《春秋》记录下来以示讥讽。

 

夏季,《春秋》记录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夏,四月,薛伯卒。”这里没有记载这位薛国国君的名字,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是不是鲁隐公时代与滕侯争先的那位。这件事三传都未关注。

 

《春秋》夏季的记录第二件事是“筑台于薛。”一般都认为这里的“薛”与上一条记录中去世的“薛伯”之薛,不是同一个地方,同名异地——想想也是,薛国的国君刚去世,鲁国怎么可能在别的国家国丧期间去人家的地盘上大兴土木?

 

这件事《左传》和《榖梁传》还是都未关注,《公羊传》解释说:

 

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

 

在薛地修台被记录,是因为离鲁国(核心统治区域)太远了——远,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可能也是认为劳民伤财吧。不过我觉得如果从战争防御工事角度去思考,也许这个是为了战争防御需要而在边远地方修建的工事吧。

 

《春秋》夏季的第三件事是“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显然是去年齐桓公救助燕国打败戎人之后,来给鲁国分一部分战利品。也许齐桓公那次伐戎得到了鲁庄公的支持和帮助——毕竟事先两人有为此事而会面的记录,所以这次来分享一下战利品吧。但是《公羊传》不这么认为:

 

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

 

齐国是大国,为何齐桓公亲自来我们鲁国进献攻打戎人的战利品?这是给我们示威。如何示威?就是排队张旗,陈列着战利品从我们鲁国经过。

 

言下之意,鲁国其实没参与齐桓公伐戎,而且齐桓公来也不是给鲁国分享战利品的,就是耀武扬威经过鲁国顺便讥讽一下鲁国威吓一下鲁国。

 

《榖梁传》的看法则不同:

 

“齐侯来献捷”者,内齐侯也,不言使。内与同,不言使也。“献戎捷”,军得曰捷。戎菽也。

 

菽,指豆类。《春秋》记录说“齐侯来献捷”,是说我们把齐侯当自己人,没有用“使”,表示他跟我们鲁国自己一样,所以没有用“使”。所谓“献戎捷”,军队打胜仗取得的战利品称“捷”。这次进献的就是戎人那里出产的豆类——按这观点,反而认为《春秋》这条记录是表示鲁国跟齐桓公很亲近。

 

《左传》的说法又自成一家: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

 

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即中原之国。《左传》认为这件事不符合礼制,原因在于如果诸侯征伐四夷有功,则向周王进献战利品,周王以此来警示蛮夷。如果是中原的国家之间作战便不献捷(注:因为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之间打仗,周天子夸赞谁都不合适)。各国诸侯之间不互相赠送俘虏。

 

《左传》只是认为齐桓公这次做的事情不符合礼制,因为要献也应该是献给周王,而不是诸侯之间这样搞。至于《春秋》这样记录到底是认为齐桓公给鲁国示威还是表示齐桓公和鲁国亲近,则未做评价。

 

秋季,《春秋》唯一的记录是“秋,筑台于秦。”秦,杜预注释说“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则在今天的河南省范县一带——不过范县在地理上属于河南在山东的飞地。

 

《公羊传》对这条记录解读如下:

 

何以书?讥。何讥尔?临国也。

 

在秦地修这高台被记录,是表示讥讽,之所以讥讽是是因为离鲁国国都太近了。

 

——反正今年鲁国在三个地方修台,《公羊传》都认为有问题。

 

《榖梁传》的解读就复杂了不少:

 

不正罢(pí)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则怨,力尽则怼,君子危之,故谨而志之也。或曰:倚(jī)诸桓也。桓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为燕辟地。鲁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一年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恶内也。

 

不正,即认为某事不正确的意思。罢,通疲,意思是使人疲乏。倚,是不同、有别于的意思。

 

认为鲁国这年三次修台,都疲于民力财力,这样做不正确。设置官员管理山林薮泽与百姓争利,老百姓没有钱财了就会生怨气,太辛苦劳累了就会生愤恨,君子就感觉到了统治出现危机,因此谨慎地记录下来。也有人说,是为了与齐桓公区别开。齐桓公外无诸侯侵犯齐国的压力,国内没有重大的事情烦恼,才不远千里犯险,北伐山戎,为燕国开辟土地。鲁庄公外无诸侯侵犯的压力,国内没有重大烦恼,一年之内三个季度劳民伤财与人民争利,这是谴责鲁庄公。

 

按这个观点,显然,《春秋》这一年连续三次关于“筑台”的记录,就是在批判鲁庄公,同时还与齐桓公做对比,进一步反衬一下鲁庄公施政不当。

 

冬季,《春秋》的记录是“冬,不雨。”《左传》和《榖梁传》都没有关注,《公羊传》的解读也很简单:

 

何以书?记异也。

 

可见与往年比,这一年的冬季缺少雨水。

 

但结合此前关于灾情的记录解读看,虽然少雨,但也不至于到发生旱灾的程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