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廿六日乙丑
耶稣2024年8月29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春燕)8月23日,第六届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王昌林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愿景,也是两岸中华儿女基于共同的血脉、文化、历史所共同担负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目标宗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海峡两岸学界要深入把握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命脉和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坚定两岸同胞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引导两岸同胞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以持续办好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为抓手,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携手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紫萱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两岸学者就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必将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赵刚认为,海峡两岸人文学论坛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两岸学者齐聚一堂,讨论共同关切、共同议题与共同使命,盼望这个论坛能为未来贡献力量。
王丽霞表示,此次论坛是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活动,华侨大学愿与两岸社会各界、海内外广大华人华侨一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论坛主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使命”,旨在团结两岸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确立起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充分激发海峡两岸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感,共同创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现代文明。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教育、语言、经济等领域的近100名两岸学者参加论坛,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认为,认识中国古代制度史,要从经史两个面向、治道理想和治术思维两方面,总结中华文明天道生生的治道原则和根据时代随时损益的治术思维,深切体会“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的经史传统真精神。治道与治术的配合,使得中国可以不断面对历史挑战进行开放的创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刻体现了治道理想和治术思维。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陈福滨谈到,自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有必要重思其未来发展走向。哲学之重要,在于对价值的守护。面对现代文明,中国哲学可从生命哲学、环保哲学、价值哲学、伦理学和方法论五个维度精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俊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思考中国哲学如何为民族带来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正在复兴的中国文化若要为世界文明提供价值,就必须回答中国哲学根源性问题。他分析认为,中庸之道源于人的实践与实践中的人,并通过对此根源性的自觉与理论建构,以根源性哲学的呈现成为中国哲学的内在有机构成。
本届论坛设置了10场平行分论坛,两岸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围绕“全体大用”“四海一家”“历史舞台”“两岸同舟”“人文化成”等10个分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唯物史观根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的当代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两岸同胞的共同使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以及两岸文化共同体等论题,钩沉中华文明里的艺术创造,探索两岸文学、艺术、哲学交流与融合,关注普通人在人文价值中的定位,回顾民族文学交流,分析人文学科的跨领域思索。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这种文化共识和情感共鸣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生动力。两岸同胞要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话交流,促进两岸人民心灵契合,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共担民族复兴使命。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侨大学、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厦门市社会科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