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武】安福《春秋》著称天下 ——论明代科举安福专经特点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9-05 21:55:43
标签:

安福《春秋》著称天下

——论明代科举安福专经特点

作者:刘君武

来源:“安福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初六日乙巳

          耶稣2024年8月9日

 


在明代,科举考试虽然号称五经取士,但实际上考生只需要娴熟一经.即可以博取功名。《明史•选举志》规定:考生“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本经”可见一经及第才是明代科考的常态。考试中,乡、会试虽皆考三场,但从应考、分房到阅卷,主要是围绕第一场的经义而展开。由此可见,经义在科举考试中的份量是最重的,考生在选择本经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选择本经,对有些士子而言是偶然的,但是对大多数士子而言,为了规避竞争,在选择本经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家族或家庭中是否有习某种经义的传统?2、是否能够在临近的地区找到合适的老师?因此,士子希望获得科举成功,其选择本经时就绝不能盲目,而通常要考虑家庭及地域的科举风气。久之,便形成了某个地域范围内士子研习同一部经典以应科举的传统。这种一个地域集中地研习某种经典以应科举的现象,可称之为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


对此类现象的观察,明代名臣吴宽的看法更全面,他说:“维皇明以经术取士,士之明于经者或专于一邑,若莆田之《书》,常熟之《诗》、安福之《春秋》,余姚之《礼记》,皆著称天下者。《易》则吾苏而已”。此外,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教授张艺曦曾谈到:安福《春秋》学与浙江会稽、湖北麻城并称为全国三大《春秋》学中心。

 

一、明代科举录中的安福《春秋》

 

我县《春秋》的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形成有两种因素:1、安福县科举发达。据统计,有宋以来,我县进士476名,在913年的科举考试 中 , 有 三 十 次 全 省 第 一 , 尤 其 在 明 代 我 县 的 进 士 、 举 人 分 别 为270、718人,居吉安府九县之冠,而吉安府又是明代科举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县域论,我县进士人数排在全国1 4 2 7个县的第八名。2、《春秋》经的孤经性质。学者多认为《春秋》深不可测,非常难学,使应考生儒敬而远之。明代士子以《春秋》、《礼记》为本经者少,两经有“孤经”之喻,而研习者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科举发达,意味着进士举人的基数较大,而且还相对集中于研习者较少的孤经上,所以才显得特别地突出。

 

在人数相对较少的《春秋》经应试者中,我县的《春秋》经学者的科举成绩是令人震撼的。对四十六科《会试录》所载中式举人按县一级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后发现:四十六科《会试录》所载1 1 0 7位以《春秋》经中式者,广泛分布于两京十三布政司,散布到4 1 0多个州县卫所,甚至还有高丽及交阯的中式者。其中我县最多为82人,占到四十六科会试以《春秋》经中式总人数的7 . 4%,是排名第二的麻城县4 2人的近两倍。六十四科《登科录》的数据也表明,安福的99名《春秋》经进士占1409名《春秋》经进士人数的7.03%。另外,对六十二科《进士登科录》的统计表明,六十二科中以《春秋》经中进士者99人,占我县六十二科进士总人数197人的50%以上,据二十二科江西乡试表明,以《春秋》为本经的安福籍举人9 8人,占到这二十二科我县举人总数2 1 0人的46.7%,这表明,我县接近一半的进士或举人是以《春秋》为本经的。那么,我县在《春秋》经上的科举优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二、安福《春秋》学源流

 

我县治《春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宋代,全县最早的《春秋》学著作,大概是刘弇的《春秋讲义》。宋代著名的《春秋》学者胡安国对安福也有影响,同治《安福县志》载:王頔,幼警敏,胡安国过父泸溪草堂,语《春秋》,頔听之,辄通大义。王頔即王庭珪之子。以生祭文天祥闻名的王炎午,为王庭珪族孙,业《春秋》,升太学上舍生。明代擅长《春秋》经的蒙冈王氏,就是王庭珪的后人。元代精于《春秋》的学者有杨万里的族孙杨鉴,欧阳玄评价他“质美近道,蔚然有文,通《春秋》三传学”。元代进士刘闻、李廉皆以《春秋》学闻名。与李廉同时擅长《春秋》经的安福学者,还有李廉的朋友伍洪,荷溪人,是明代安福县第一个以《春秋》经中进士的学者。据称李时勉曾经受教于伍洪。明初最著名的经师鲍琮定居我县后,对安福科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鲍琮,湖北咸宁人,通《春秋》三传,历任台州、吉安府学教授,晚年留居安福县。鲍琮定居安福后,向安福士子传授《春秋》经。同治《安福县志》载:“相传邑士子多习春秋,盖鲍琮所传云。”鲍琮的学生杰出者有万齐、吴节、刘球、李绍、王原等人。诸门人中,刘球、鲍时、吴节、李绍四人相继于永乐十九年、二十二年、宣德五年、八年中进士,万齐也于宣德五年以《春秋》中进士。从正统四年到成化十七年,每科会试的《春秋》经进士中,都有安福学子的身影,有时安福《春秋》经一科进士达到6人之多。因此,至迟到十五世纪上半叶,安福《春秋》经的科举优势已经形成。

 

三、安福《春秋》经与家族

 

我县《春秋》经的科举优势的形成与延续,与家族关系密切。世家传承是我县《春秋》学经久不衰的关键。十五世纪初叶我县《春秋》在科举上大放异彩之后,不少家族更以《春秋》为世业。荷溪伍氏在明初率先崛起,并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继伍氏之后,葛溪刘氏、雅源吴氏、浮山李氏等家族在十五世纪前叶一时并起;十五世纪中叶,智溪彭氏与松田彭氏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影响很大;十六世纪,澈源邹氏成为全县以《春秋》经应考最成功的家族。

 

1、荷溪伍氏

 

荷溪伍氏在五代十国时自福建迁来,元至正丙申(1356)由安福县城徙居荷溪,为安福巨族,是明代我县最早以《春秋》经获得科举成功的家族。洪武四年以《春秋》经中进士的伍洪,是荷溪伍氏第十四世孙。伍洪之后,八世传经,获科名者甚多:(1)伍洪子伍纶字述经,未获高级功名;(2)伍洪孙伍冕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3)伍冕子伍骥,景泰五年(1 4 5 4)进士;(4)伍驥侄伍希渊,天顺七年(1 4 6 3)会试《春秋》经魁,伍骥子伍希闵,成化十一年(1 4 7 5)进士;伍希渊弟希齐,弘治三(1490)进士;同辈中又有伍希儒、伍希周分别以《春秋》经中正德六年(1 5 1 1)进士及正德九年会试中式;(5)伍希渊子伍符,成化二十三年进士;伍希渊姪伍箕,正德六年进士 ;( 6 ) 伍 符 姪 伍 全 , 正 德 三 年 进 士 ;伍 令 , 嘉 靖 三 十 五 年(1 5 5 6)进士;(7)伍箕孙伍惟忠,万历五年(1 5 7 7)进士。从景泰五 年 到 万 历 五 年 荷 溪 伍 氏 前 后 五 代 有 十 一 名 进 士 , 而 仅 仅 在1 4 6 4到1514年的短短五十年时间,荷溪伍氏就有八名进士。弘治朝,伍符与父希齐伯父希渊三人曾同時以进士入仕,门第极盛。除伍驥的本经不清楚外,其余获得进士功名的伍氏子孙皆以《春秋》为本经。

 

2、葛溪刘氏

 

葛溪刘氏自刘球的祖父刘子定从茨溪迁入,刘球当仿浦江邓氏,“合门千有余指,旦暮共食”,可见其家族規模很大。刘氏以《春秋》取科第,则自刘球始。刘球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其从弟刘玭,登 正 统 己 未 (1 4 3 9 )进 士 。刘 球 兄 弟 以 后 , 子 孙 多 以 《 春 秋 》 取 科第:(1)刘球长子刘鉞,正统丙辰(1436)进士,次子刘釪,景泰五年(1 4 5 4)进士;刘球之弟刘理的次子刘鎡,成化二年(1 4 6 6)进士;(2)刘釪之子刘缜,成化二十年会试第九名;刘紘,刘球孙,弘治十八年(1 5 0 5)进士,(3)刘球姪刘鈞的两个孙子刘祥与刘禔分别为弘治九年、正德六年(1511)进士。从1421到1511年的九十年间,葛溪刘氏四代内产生了九位进士。

 

3、智溪彭氏与松田彭氏

 

彭氏是安福以《春秋》经取科第最成功的家族之一,其最盛的阶段是十五世纪中期彭时彭华兄弟先后科场高捷时。彭时为松田彭氏,彭华为智溪彭氏,然同出于梅下彭氏,梅下彭氏至第十五世彭伯清、彭復安兄弟始分松田、智溪兩派。彭同升第四子彭(1408-1460)中进士,彭氏《春秋》开始暂露头角。彭貫正统元年(1436)以《春秋》经中会试第五十二名。此后,彭貫子彭彥充、彭华、彭礼、皆以《春秋》经中进 士 。彭 彥 充 , 天 顺 元 年 (1 4 5 7 )会 试 第 四 名 ;彭 华 景 泰 五 年(1 4 5 4)会试第一名;彭礼,成化八年(1 4 7 2)会试第四十一名。另外,彭貫之姪彭善,以《春秋》经中成化二年进士。松田彭氏的声誉,则自务威之子彭琉起。彭琉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彭时,正统十三年状元。并出现成化年间彭时、彭彥充、彭华、彭礼、彭善兄弟五人同朝为官之盛況。因此,浙江桐庐县的《春秋》名家姚夔也命其子姚璧从彭华习《春秋》。彭时卒于成化十年,十年后彭华再入阁,彭氏荣光依旧。成化二十三年彭华致仕后后。弘治九年(1496),彭彥充之孙孙彭夔,会试第七十二名。万历三十五年(1607)彭华五代孙彭笃福以《春秋》经中进士。从1418年彭琉中进士起到1607年彭笃福中进士,七代之內,有九人获得进士功名。4、澈源邹氏澈源邹氏以邹守益理学闻名。然而,邹氏家族的科举成功,则多赖《春秋》经之力。澈源邹氏的发达是从邹守益的父亲邹贤于弘治九年中进士开始的,邹贤之弟邹贵科举不第,然以《春秋》闻名乡邦,彭夔即其 門 人 。邹 守 益 十 七 岁 中 举 , 少 间 乃 受 徒 讲 《 春 秋 》 , 至 正 德 六 年(1511)以《春秋》经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其子孙后多以《春秋》科第:长子邹义,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次子邹美,嘉靖四十 年 顺 天 举 人 ;三 子 邹 善 , 嘉 靖 三 十 五 年 进 士:孙 邹 德 涵 , 隆 庆 六 年(1572)进士;邹德溥,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邹德泳,万历十四年进士;邹德淇,崇祯十三年(1 6 4 0)进士。从十五世纪末邹贤中进士,至明末近1 5 0年的时间内,邹氏四代进士七人,所谓“一门四世,甲第蝉联”。直至晚明,著名学者焦竑尚说:“今天下《春秋》专门,必推安成邹氏。”

 

在前述四十六科会试82名安福《春秋》经中式者之中,有29人出自以上四个家族,占35%,可以想见这些家族在明代安福县科举方面的影响力。此外,安福县肄习《春秋》经的家族还有一些。李绍、吴节、万齐的后人们都延续了父辈在《春秋》上的成功:李瑢与万繡(1 4 3 1 -1496)以《春秋》中成化二年(1466)进士;吴远以《春秋》中天顺元年(1457)进士。另外,浮山刘氏自刘秩(1457年进士)起,其子刘孟(1487年进士)、姪刘蓝(1505年进士)、从孙刘汝輗(1523年进士)皆 以 《 春 秋 》 为 本 经 。前 溪 刘 氏 的 刘 彞 (1 4 5 1年 进 士 ) 、 刘 伦 正(1 4 5 4年进士)、刘逊(1 4 7 8年进士),嘉溪王氏的王理(1 4 4 2年进士)及曾孙王一夔(1547年进士)等亦皆以《春秋》为本经。在这些家族科举成功的背后,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数世怙守一经。实际上,正是数代人对于《春秋》经的坚守,才换来安福《春秋》经在科举上持续的优势。安福的家族在这一过程中,其一是像许多世家大族一样,家族中的科举成功人士承起了教育后辈以保证家学传承的责任,为后生子弟提供优越的读书环境。例如,吴节致仕家居时,“立祠以奉先,藏书以训子姪”。伍符晚年,“尽其所藏之书,自四书五经以及诸子历代之史,庋于先祠之楼,使宗族乡闾之子弟咸读其中”。应该说,这是从物质环境上给予家族子弟的保障。其次,在这些家族中,父子兄弟、叔姪之间的授经,最为常见。例如,伍希渊从叔父伍骥习《春秋》,彭时从叔父彭琉、彭贯等人习《春秋》,伍惟中从学于族叔伍思韶而得其传。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授受,在安福县《春秋》经的传授中屡见不鲜,而且由于世代相传,遂形成一种家学。

 

四、婚姻、师承与交流圈的扩大

 

家学传承支撑了安福县的地域专经。但是,以《春秋》为本经的众多家族的存在,却并不是安福《春秋》经科举成功的全部,更不意味封闭与垄断。在安福数百年肄习《春秋》经的历史中,擅长《春秋》经的家族之间,有密切的往来,包括婚姻与师承传授。就某种意义而言,婚姻和师承是血缘关系的放大,前者因女性的加入而使得血缘关向异姓延伸,后者则构筑了一种挺血缘化的关系。如果说家学传承是安福《春秋》经肄习长盛不衰的基础,那么,以《春秋》为本经的科举世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扶持,则是安福《春秋》经科举优势得以长期保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即便出身传统的《春秋》经科举世家,向其他家族的学者学习也是必要的。例如,刘球之子刘鉞和刘釪,曾分别从彭貫、李绍问学:伍希闵亦曾以彭华为师。伍符除了从祖父伍麟学习外,还从学于刘球之孙刘缜而刘缜之子刘祩反过来又向伍符及赵璜(1 4 9 0年进士)问学;澈源邹贤从学于刘缜。而刘球之孙刘紘、曾孙刘禔又以邹贤为师,刘禔之子刘弘教、刘弘政復以邹贤之子邹守益为师;彭彥充的孙子彭夔,曾从学于邹守益的叔父邹贵。另一方面,安福的《春秋》名家如李时勉、刘球、彭华、刘缜、邹贤、邹守益等人,往往是安福县士人共同的经师。他们不但不排斥外族子弟前来学习,而且,他们的经学教育可能还曾促成新的《春秋》经家族的兴起。刘定之称,自两溪刘氏擅《春秋》经后,“近邑郡诸后彥得其家经说以出仕者尤多”。林瀚为彭华所作(行状)说“子姓姻鄰远及四方之士受业者日众,承指划者多以科名显”。通过向科举世家《春秋》经师学习而获功名,并且从此以《春秋》经传家的情形也不少。例如,梅溪张洪(1 4 1 1 - 1 4 4 9)从吴节受《春秋》之旨,中进士,而梅溪张氏自此成了安福县《春秋》经科举世家之一。澈源邹氏本无《春秋》的传统,但邹贤从刘缜学《春秋》,登科第,成为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安福《春秋》学的代表人物,而邹氏也成为安福县以《春秋》经取科第最成功的家族之一。

 

婚姻在安福《春秋》学的传承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门第相当,在著名的《春秋》经世家之间,彼此通婚是很经常的事情。例如,智溪彭同升的长女嫁给了伍洪之孙伍冕。所以,伍冕是彭华的姑父,伍冕之孙伍希闵师从彭华,则有婚姻和表亲的背景。葛溪刘钧的长女嫁给了伍希渊。梅溪张敷华之子张儒卿娶刘釪之孙女,而张儒卿之长女又嫁给了浮山李氏的李恒,邹守益妻王氏系王理之孙女,后来王理的曾孙王一夔则从学于邹守益。可见,在彭氏、刘氏、伍氏、邹氏等《春秋》学家族之间,有通过婚姻师承而结成的密切网络,更为重要的是,婚姻关系使《春秋》经的传承向姻族延伸,使越来越多的家族加入《春秋》经肄习的圈子。例如,下洢阮氏、八都路氏,都是因为与葛溪刘氏的姻亲关系而成为擅长《春秋》学的家族,阮玘(146-1474),字廷用,安福下洢人,其父阮光昱“娶刘忠愍女”。因此,阮玘是刘球的外孙。阮玘“幼学于舅氏仗德藩参(刘鉞)仗和宪使(刘釪)暨从舅仗时县令(刘镃),业《春秋》甚习,以天顺壬午(1462)发解江西,明季中会试,又明季登进士第”。阮氏此后还产生了一位进士(阮薇)和两位举人( 阮 芳 、 阮 范 ) , 且 阮 芳 阮 范 分 别 是 弘 治 五 年 (1 4 9 2 )嘉 靖 四 年(1 5 2 5)江西乡试的《春秋》经魁,有不错的成绩。八都路氏更为典型。路氏科举的成功,始于路璧路璋兄弟,路璧(1412-),字斐資,号重器,西乡八都人,正统壬戌(1 4 4 2)进士,路璋是路壁之弟字斐章,天顺元年(1457)进士。二人皆以《春秋》为本经。从《登科录》看:路璧的先辈并未获得任何高级功名。兄弟二人的崛起完全是受到其婚姻之家葛溪刘氏的影响。路璧之妹丶路璋之姊嫁给了刘球的姪子刘钧,刘钧因此与刘球之子刘釪、內弟路璋一时同学,而路璋也与刘釪同登科第,而路氏的科成功亦自此延续。路璧之姪路麟,字肇治,以《春秋》中弘治三年进士。另外,八都路氏在明代还有举人三名,即成化七年(1 4 1)的路魁、成化十六年的路顺以及嘉靖元年的路子泰,而路子泰的本经可以确定为《春秋》。可见,师承与婚姻对安福《春秋》经肄习圈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