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
《月窟居笔记》之十一:
晨读晚唱 同契涵泳
——2006年阳明精舍“丙戌会讲”印象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稣2015年8月14日
小引
“听琴箫,诵诗赋,这是儒家的活体。原以为那只是留在记忆里的一种情景,现实的中国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就在昨天晚上,我才发现这是真的!”
2006年8月,张祥龙教授在参加阳明精舍“丙戌会讲”时如是说。
此前的那天夜晚,月朗风清。“好古”(网名)应众人邀请,从“经纶居”他的居室里搬出古琴,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庭院的石桌上,将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琴演奏。
“好古”来自连云港,是学校教师,性格稳沉,少言寡语。此时他穿着一件号称是现代中国第一件他亲手制作的蓝边白色汉服,头上梳着发髻,手指熟练地在琴弦上飞舞。石桌旁的围墙上,低垂的蔷薇藤上挂着盛开的红花。借着天光,依稀可见他的衣服与蔷薇红白相映,朦胧中,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和海燕搬了小板凳在松风馆门前坐了下来,静静地倾听。夜幕降临,听琴的人越来越多。“好古”只是低头演奏,对周围的变化并无察觉。《平沙落雁》、《忆故人》、《关山月》,一首接着一首,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奏里。琴声时而悠然,时而低沉,时而颤若龙吟,周围的人都被美妙的琴曲感染,万籁俱静,只闻鼻息。一曲终了,“好古”抬起头来,对大家微微一笑,右手猛然在胸前一划,作了一个演奏结束的手势。
我还没回过神来,突然听见身后有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张祥龙先生!
张祥龙先生是北大教授,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这次会讲。张先生当天下午为大家作了关于重建儒教相关问题的讲座,我们都以为他回乐道园休息了,却不知他什么时候也来到桂竹园,和大家一同分享书院的同契生活。张先生的到来不仅给众人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很大鼓舞。瑞昌和北辰主动吹奏了洞箫。此时有人提议请张先生也表演一个节目,张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套杨式太极拳。那天他穿的是一套浅色的唐装,一招一式,舒展大方,刚柔并济,轻灵流畅。博得众人阵阵喝彩!
会讲期间,书院常常有这样的生活,或许,这就是张先生所说的那种“儒家的活体”吧!
晨 读
清晨醒来,我最先听到的是心兰和国雄在桂竹园的朗朗读书声。心兰是阳明精舍的学生,在精舍已经居住多时了,他学习精进,做事严谨。国雄是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待人真诚,做事热情。这些日子,在他俩的带动下,也有不少同道和他们一样,天刚亮就起来背诵经典。往日幽静的桂竹园里,如今四处都能听到读书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校园。
早晨7点30分,大家不约而同来到存心斋,将在这里进行每天半小时的集体经典诵读。
存心斋是奉元楼一隅,坐落在性天园之中。门前的两根抱柱上挂着蒋先生撰写的楹联:“为道须枯槁一番,刊尽声华,从此海阔天空,鸢飞鱼跃”;“存心要静默终日,养全性体,而后风清云淡,山峙川流”。这幅楹联是勉励修学者培养“默坐澄心”的儒士功夫。
存心斋的木地板、矮几案,以及靠墙的书橱,都是原木制作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龙场正脉”四个大字,告诫每一位入座者,这里是传承阳明先生“良知立教”的纯正道场。“龙场正脉”两边有一副对联,上面写道:“苍山为座,静中有物生天地;洪宇作经 虚极无心达性源”。这幅楹联是提醒学人努力体悟静寂虚怀的工夫。
两排几案相对而列,是供晨读时学生放书用的。先生用的一张较大的几案摆放在中央,上面还放着一个香炉。
学生去履后进入存心斋,分别跪坐到两侧几案后面的坐垫上,座位由自己选定。诵经之前,山长蒋先生燃香一柱,大家一起默祷。静默片刻之后,由先生指定当天诵读的内容。所用的课本,是2004年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先生选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诵读的经典分别是《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诗经》、《易经》等的摘选内容。每天由一位学员领读,领读三遍后再唱读。新课唱读完之后再复唱以前学过的课文,如此循环往复。
晨读要求精舍所有人员参加,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严肃认真,不得懈怠。集体诵读的形式使大家对经典的内容加深印象、培养语感。大家诵读时往往忘了时间,直至远处传来早餐的钟声,山长才宣告当天的诵读结束。每个人都感到精神愉悦,在这种同道合契的氛围中,共同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会 讲
会讲期间,上午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可以多样选择,或是在宿舍和繙经阁阅读书籍,或是同道交流心得体会,或是几人相约到附近的林中散步。
下午3点到5点是规定的会讲时间。此次会讲主要是探讨儒教的实践问题。会讲由蒋先生在西南政法学院任教时的学生王瑞昌主持,这是因蒋先生的身体近来不适,只能参与指导。瑞昌来自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多年在阳明精舍跟随蒋先生研习儒学。他在儒家学理上造诣很深,为人谦和。作为学长,此次会讲由他主持,责无旁贷。
第一次会讲的内容是由参与者介绍自己走进儒学的心路历程。每个与会者都认真地作了自我介绍。虽然各自对儒家文化的切入点不同,接触儒学的时间也有长有短,但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情怀,有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他们找到了儒家。
以后的会讲则是每单元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涉及的主要论题有: 夷夏之辨, 以中国解释中国,如何以王道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对儒教的理解,儒家女性观的探讨,儒教名节观中的大节与小节,现代科技和工商文明与道德的关系,儒者的身份自觉问题,等等。
长期致力于儒学文化思想研究的韩星教授认为,关于复兴儒家文化的问题,应建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与其他文化相兼容的中国文化,应重视民间教化。而教化的最高原则是尊师,他建议说:“原来只强调道统、学统和政统,而现在应当再加一个教统。” 韩老师的提议得到蒋先生的支持。蒋先生说:“这个提法很有意义,教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不能中断,这就是从民间开始的儒教复兴的‘下行路线’。”
来自山东致力于儒学复兴事业的赵宗来是济南大学教授,也是华夏复兴网的骨干,他强调“君子不器”,主张坚持“群而不党”的儒家原则。赵宗来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学者,他的发言很有说服力。当他得知我困扰于“儒家女性观”的问题多年时,便主动到月窟居为我讲解《易经》中的相关卦象,帮助我从源头上正确了解儒家女性观。赵宗来对《易经》研究很深,为人质朴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讲进行中,北京的杨汝清君因出差云南,也绕道赶到阳明精舍,参加了两天会讲。汝清多年来坚持在北京弘扬儒家文化,已取得可喜成绩。
会上,来自河北大学的孟晓路老师发表了关于将儒教判为显、密二宗的独特观点,引起较大反响。“信而好古”和宗来介绍了“华夏复兴网”的建网宗旨和发展情况。会讲讨论先后进行了三十余场之多。
通过认真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修身是儒者必不可少的工夫,单纯的学理研究不足以深入儒学之堂奥,更不足以成就儒教之事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必须对儒学的价值真诚信奉与努力践履。
晚 唱
按照会讲议程安排,晚饭后,大家集中到繙经阁,学唱古典歌曲。这些歌曲是蒋先生收集整理的。蒋先生原来打算亲自教唱,但无奈当时身体十分虚弱,不能支持,便委托北辰代教。
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宣圣颂·文成颂》。《宣圣颂》是元代流传下来祭祀先师孔子的乐歌,后来蒋先生依《宣圣颂》曲谱,又填写了祭祀阳明先生的颂辞。整首歌曲的歌词是这样的:“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於昭圣容。”“大哉文成,直承孔孟,取日虞渊,光射迷蒙。良知立教,皇极大中。龙场证道,后学归宗。”
在以后阳明精舍组织的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和阳明先生的“释菜礼”中,全体后学也都集体颂唱这首《宣圣颂·文成颂》。这首歌歌词肃穆,曲调恢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之后,北辰还教大家唱了多首歌曲,如:《孔庙丁祭歌曲》、《醉翁吟》、《诗经·大雅·鹿鸣》等。我最喜欢的是那首《鹿鸣》,歌词中有这样的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曲调活泼轻快,歌词朗朗上口。在以后的日子里,闲暇时我常常听到庭院里传来同道们的歌声,这时我也会跟着哼上几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尾 声
这是阳明精舍为时最长的一次会讲,从7月16日开讲至8月12日“祭拜圣贤释菜礼”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一次最具传统特色的儒家书院会讲,蒋先生在总结时说:“书院的会讲与其他会议不一样,书院的会讲是活生生的‘同契生活’,大家通过活生生、面对面的生活,达到心灵的交感与生命的同契。这种生活曾经在古代的书院有过,学者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学道、体道。在现代社会,无论电子书籍和传媒手段有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这种活生生的同契生活。”蒋先生强调当下儒家要保持孔门的“杏坛之风”,希望每一个学员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即便不能成为专家,也希望大家在致力于做事的时候要沉下心来读书,因为做事需要儒家义理的滋养与护持!
通过会讲,与会者不仅加深了对儒家义理的理解,体验了传统儒家书院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儒门同道之间的友情。
这次会讲由张华先生和赖鸿标先生提供赞助支持,珠海平和书院院长洪秀平先生参加了会讲,并为精舍提供了多方面的资助。
2012年8月1日完稿于阳明精舍月窟居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余樟法】东海微言集(43)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