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军作者简介:陈彦军,笔名东民,男,西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枣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毕业,现为三亚学院南海书院研究员、学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儒学儒教与大学教育,在《原道》、《儒学与古典学评论》、《国家治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从祠庙到孔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
大学学为善
——《三亚学院学记》第六则解疏
作者:陈彦军
来源:“闲云斋文化经典研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初一日辛未
耶稣2024年7月6日
在2012年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三亚学院创始校长陆丹博士论及中国大学“一以贯之的一点坚守”,一一讲明“大学学为大”、“大学学为尊”、“大学学为重”、“大学学为荣”、“大学学为用”,最后止于“大学学为善”。《大学》一书中,曾子在开篇处述孔子言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若依朱子解,“明明德”为发明本体,“亲(新)民”为“推以及人”,而“止于至善”是修己治人俱达至“事理当然之极”;那么我们可以说,学为大、为尊、为重是大学学习之本质本体,学为荣、为用是大学学习之功用工夫,而学为善即本体即工夫,是大学实现自身固有价值而达成育人终极目标的当然呈现。
十二年人生一轮,大学亦然。2024年是三亚学院向着升格三亚大学目标奋进的关键一年,我们有必要重温陆丹博士为“大学学为善”作的注解:
“大学尚学、崇善、不宠显。在这里,没有人因为家境贫寒受到鄙视,除非他放弃自己学习的权力;没有人因为家世显赫而受到另眼看待,除非他勤奋学习并善待别人;没有人因为述而不作或者大器难成而蒙羞,除非他不学无术。在这里,倡导学以致用,但绝不藐视所谓无用之学。在这里,不鼓励因任何权力和地位而傲慢嚣张,因为任何职业角色的能力或成就,既是个人努力也是团队合力;因为学业与学问成就,不只是技术指标,同时还是道德尺度;因为学有所成,注定不只在责疑常识,责问权威,追问事实,追究公理,解难致用,追寻公认,同时还注定要拷问良知,追求崇高。知识,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共同的幸福,在此无论是点滴累进还是突破创新的进程中,每个人只能持之以恒,虔诚向善。”
中国大学发祥自王官,西方大学脱胎于宗教,都不约而同把尚学求真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和显要的标识。在甲骨文里,“学”的字形由算筹“爻”加双手或再加上房屋(学习的场所)构成,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篆文承续金文,再经隶书,终定型为通行的正体“學”字。端详“学”的甲骨文字形,仿佛看到了先民手捧算筹,正襟危坐,以赤诚之心一遍遍推演着宇宙之真谛、人生之奥秘,并一代代传授、传承下去的动人场景。由此,尚学之义,必然是求知加持敬再加传承。没有求知,大学无法在世俗权力和神圣宗教之外树立自己独有的权威。没有持敬,大学难免放逐人类的心灵而沦为知识的奴仆。没有传承,大学将不再产生融贯知识与心灵的大师而走向坍塌。亦由此,大学必然将崇善作为自己笃守的理念和追寻的标尺。
甲骨文中“善”字是个会意字,上从羊,下从两个言字。羊的性情温顺,古人在祭祀和生产生活中都跟羊有密切关系,羊常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善从羊从言,并不是表示羊在说话,而是人们在交口称赞“羊”一般的驯良美好的品性,或互相说吉祥美好的话。揣摩“善”的造字,可以体会到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基于物性与人性,着意改善自然与人而创造更美好人间的追求与实践。围绕性之善恶一直有争议。
但关于性恶的判断,基本上都是基于单一或外在视角,而性善论则是全息或内在视角。天地间万物是联系的、发展的,是在对话的、在感应的,万物的和谐共生不仅是至善至美的,也是人参赞化育的世界之事理所当然,狭隘的、外在的所谓学习是不可能认识这一联系和发展的、万物一体的世界的。故而,大学尚学,就必然把崇善作为根本和归宿。正因为善是万物由内而外的应然呈现,善是互联互通世界的事理当然,所以,善绝非靠邀宠和自夸能够呈现,大学崇善必然不宠显。皓首穷经、青灯黄卷、饭疏食饮水、三年不窥园等,从来是大学的独有风景和风骨。
大学尚学,学习之勤惰,学问之多寡,学识之精粗,学行之昂卑,永远是大学里褒贬人物的根本依据;出身、容貌、财富、地位、权力等一切世俗所看重者,在大学里都应当等而下之,淡然看待。如果在大学里有人因为家境贫寒而遭到鄙视,那么大学人就应该反省大学精神是否已然遗落。家境贫寒常表现在衣恶衣食恶食,而志于学者,又何人会追求华衣玉食?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大学校园里,放弃自己学习的权力,才会受到鄙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是尚学志道的大学人清贫而美丽的风骨。
大学崇善,物性之显微,人性之明暗,万物之通塞,治道之隆替,始终是大学里聚讼研讨的中心内容;家世或成就不过偶为对坐闲聊的佐料,在大学里不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如果在大学里有人因为家世显赫或成果斐然而被另眼看待,那么大学人就应该反省“止于至善”还是不是大学的铭鉴。家世显赫指向于前辈,成就斐然代表着过去,大学人不忘来路,但永远痴迷于於穆不已,热衷在上下求索。在大学校园里,勤奋学习并善待别人的人,大家或许会赞及他的良好家世熏育;述而不作或大器难成的人,如果不是不学无术且卖拙邀誉,大家一定会引为同道,携手致力于虽一时寂寞却注定辉煌的崇善事业。
为学日益,为善日不足。大学尚学,则必然倡导学以致用;大学崇善,则绝不藐视所谓无用之学。朱子重视积累学问,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是自修、自觉,新民是推己及人、先觉觉后觉,止于至善是修己治人都“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阳明讲求知行合一,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是“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之极则”,三者本是一体一事。一多相摄,有无相生,虚实相济,大学之教,本就有渐、顿两种相依相存的方法。朱子偏重渐教,提倡一事不知以为耻,学者知识广博则必能有以致用,但也难免锢实而不足以应变。阳明偏重顿教,提倡致良知、必有事,学者崇德践履则或颠连于无用之学,但大事因缘处必现此辈功业。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社会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家国组织为保障,权力和地位从来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必要构件。作为文化高地和首善之区的大学,绝不能以蔑视权力和地位来自标清高,但一定要用涵养学问和铸造人格来启迪和示范全社会:权力要合法依规来用,地位要居仁由义来守。所以,大学不会鼓励因任何权力和地位而傲慢嚣张,而是致力于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来涵育大学人的职业能力或成就,使每个大学人都能厘清个人与社会的边界,都能认识到,任何职业角色的能力或成就皆靠个人努力与团队合力来共同锻造。
“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循习学业与深造学问,单凭自然本能,要么触物皆惊,要么凌轹傲物,不可能认识到群己权界而老实遵循为人处世的技术指标,更不可能觉悟到人参天地而踔厉践行希贤希圣的道德尺度。“学,效也”;“学,觉也,悟也”。学有所成,从来就是向上下四方求索与向心灵深处探求的合一。真理即德性,责疑常识、责问权威、追问事实、追究公理、解难致用、追寻公认,注定不是学有所成的全部标识;德性即真理,拷问良知,追求崇高,永远是大学人学为君子,学为圣人的全副精神。
熊十力先生在《读经示要》中指出:“智必造其极,足以会散著之知,而得其通;理必究其原,足以汇万殊之理,而有所归。根据经验,以极乎穷玄造微,敦笃践履,以穷于尽性至命,通智慧、道德、生活而为一,始可云真学问”,“人生一方固须从事知识之学以通万变,一方尤须从事超知之学,以于万变中而见常道。人生如不闻常道,则其生活纯为流转,绝无可据之实,其行事恒随利害易向,而不以公正为权衡”。诚哉斯言!知识爆炸使知识传承体系日趋难承其负,我们看到了现代学校体系下太多学生误学、苦学、厌学、弃学的情形,也看到了现代知识社会中多出广记诵而长傲慢、多知识而助行恶、博闻见而肆辩难、富辞章而饰伪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大学人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学为善,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共同的幸福;在以知识为工具来增进人类共同幸福的进程中,无论点滴累进还是突破创新,大学人都需要而且只能持之以恒,虔诚向善。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落笔书院2024年第十七期读书简报
【下一篇】【吳笑非】天命、正統、合法性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