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生 曾小春】问道麓山生性气

栏目:依仁游艺
发布时间:2024-11-05 20:34:37
标签:

问道麓山生性气

作者:壶生 曾小春

来源:“学在船山”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初三日辛未

          耶稣2024年11月3日

 

2024年11月1日,我与常宁市船山思想课题组几位文化学者一同驱车前往省城长沙,拜会全国著名船山学研究专家王泽应老师,我读湖南师大本科时的恩师。同时与王老师的四位弟子会师,正就读师大的三位博士生林翠霞、吴航宇、罗成,一位任教于湖南农大的硕士刘遥阳,他们都有从事船山学的研究。

 

 

 

左起:壶生、王泽应、刘遥阳

 

硕士刘遥阳,是我十几年前工作单位衡阳县五中的学生、《船山文艺》社的骨干。他之所以选择王泽应老师门下,且择定船山学方向,与当年就读于船山故里船山文化最浓郁的学校直接关联。我在县五中工作四年,做了四年船山学实用方面的课题——《船山文化环境中留守少年自主培养研究》,遥阳跟了我三年。后来在王泽应老师曾经的弟子门下读了本科,毕业时经王老师这位弟子推荐,考取了王老师的研究生。记得他刚考上时,就把喜讯告知了我。我自然第一时间联通了王老师,拜请特别关照。王老师大为欣喜,所谓关照自不在话下。这是个教育领域的闭环文化效应,值得一记。遥阳目前已是湖南农大教师的主力队员之一,尽管教务繁忙,听王老师说我来了母校,也还是想办法赶了过来。

 

 

 

我们一行于王泽应老师工作三十多年的师大办公楼景德楼前

 

我们在当年著名的长沙会战薛岳指挥部所在的麓山忠烈祠(原岳王庙)会面。王泽应老师在讲解员稍加介绍后,及时感谢了她,亲自接过讲解的任务。参观忠烈祠后,我们一起漫步于校园文化游园,一直来到岳麓山南麓,王老师介绍说,从这儿登山,是文人们喜欢的蹊径……

 

 

 

 

 

在大体旧貌未改而更开放兼容的母校内走走看看,很快到了中午饭点,我们与王老师直奔他早已订好的“未下山”餐厅。店名来自唐代诗僧皎然的《怀旧山》——

 

一坐西林寺,从来未下山。

 

不因寻长者,无事到人间。

 

宿雨愁为客,寒花笑未还。

 

空怀旧山月,童子念经闲。

 

 

 

 

 

在等待上菜的空闲时间,王泽应老师就开始了他的无私传道(他的一节课时费可是好几千)——

 

正如小孩存在了好久才能发现自己。存在先于本质。照着讲,接着讲,对照讲,自己讲,才能藏之名山、传之久远。船山学正是以这样的底气与精神走向主流、走向对未来的关照。正如我党早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源于伟人与岳麓书院的结缘,“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现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高地——湖湘文化摇篮中孕育。

 

最后,王老师总结他眼里心中船山学的特点:“情有皈依,理有方向,学有根底,行有动力。是生、性、气的大聚合,是治理西化、美化的市场经济中国“后遗症”的对症良药。

 

 

 

“风云三尺剑,花鸟半床书”,儒士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书剑人生。与王老师邻座的易清华老师回应说。易老师的话将我们引到我身后墙壁的对联:“风云三尺剑,花鸟半床书”。他请在座的研究生同学解读。研究生们可能害怕出错,一个个不作声。这是晚明重臣左光斗的名联。不过将下联的“一”更换成了“半”。上联“风云三尺剑”表达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下联“花鸟一床书”,则表达“穷则独善其身”的淡泊心志。全联胆气开张、书风洋溢,与文人津津乐道的“剑胆琴心”类似。我更喜欢七言的版本:“风云三尺龙泉剑,花鸟一床明月书”。龙泉剑气吐风云,明月书声伴花鸟。这正是王老师常言的更加“有根有魂”的文化……一时,我们几位年过天命的“老书虫”性气扑满,不减当年初勇。“日积习气生惰性,日读经典脱俗气,问道船山生性气,生活船山用志气。”这是刘华老师的总结性分享。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万俊人书赠王泽应教授对联

 

 

 

关于花鸟与书声,我还想起了王船山曾为他当年的关门弟子居所、今日我家旁边的“二中园”所赋诗:

 

万折历嵯峨,天输小邵窝。

 

书声花影月,曲尾柳莺歌。

 

看弈人无倦,临觞政不苛。

 

清泉四十八,何处着风波?

 

这是船山先生不太难懂的诗歌佳作。“书声花影月,曲尾柳莺歌。” “看弈人无倦,临觞政不苛”。分别是寓情于景与寓理于事的大好句子,却因为公园这样特定的美好环境,而被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小邵窝,借洛阳的古代名士邵雍安乐窝比拟二中洲园林暖色如画的美景。

 

 

 

感谢王老师的师者仁心,以及他来自河南的美女林博士的敬师琼浆。一席盛筵,被我们临时弄成了妥妥的船山学术研讨会。宴罢,刘华老师组织大家合影。我这才发现先前的墙壁“洞开”,里面还有一间小茶室!这令我想起王阳明著名的岩中花树的故事。我未来看它时,它归于寂寥;我来看它时,它才生动呈现。“赶紧登堂入室,留住书剑人生”,我笑着招呼大家。大家依辈分、齿序分成两排,长者坐,幼辈立。于堂室之间合影留念,随后面对面建课题交流群,群名曰“问道船山生性气”。

 

 

 

古色古香的“未下山”中餐餐厅

 

走出餐厅,十一人之中,王老师去开会,博士生们去上课,遥阳去讲课,也有需要午休的……来自常宁的三级调研员曾小春老师、刘华老师、我,三人一致决定利用午休时间,全程步行采风岳麓山。

 

 

 

 

 

我于将下而未下山时的道中庸亭稍息时,依新韵得七律一首《岳麓道中》——

 

信步景行行且止,漫山苍翠正依依。

 

锡三巽命风驰鹿,用九乾元台赫曦。

 

君子闲游生性气,枫林宜看半红时。

 

人生能得几秋醉,问道麓山休自疑。

 

 

 

曾小春老师则作五律《甲辰秋重登岳麓山》,老迈沉雄,铿锵蕴藉——

 

潇湘奔昼夜,日月运乾坤。

 

岂有烟波障,浑然灏气尊。

 

朱张埋道眼,屈杜葬诗魂。

 

勿谓风流绝,腾腾紫霭温。

 

其后记云:11月1日,3人登顶岳麓,距首登岳麓逾40年。

 

 

 

岳麓书院一瞥

 

 

 

岳麓山及湘江之滨夜景

 

我们的诗主旨都是“道”。曾老师四十年契阔之兴,喻之于怀,再次引发我感同身受的情愫——

 

七十二峰钟岳麓,卅年别后始成诗。

 

何方问道知行止,当在灵山未下时。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