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飞 著《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11-12 12:09:25
标签:

范云飞 著《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出版暨后记

 

 

 

书名:《秦汉六朝隋唐礼制与经学论丛》

作者:范云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4-5

 

作者简介

 

 

 

范云飞,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礼制史、经学史、思想学术史,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与文化》《文史》《史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周易程氏传译注》(合著)、《金石藏礼:汉碑的二十种风骨》等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秦汉礼制与律令”,共计5篇,关注近年来新出土的秦汉律令类材料,集中梳理与礼制有关的祠祀、丧葬、宴饮等律篇、令篇及仪注文本,尤其注重从中发掘秦汉礼仪类律令与礼经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考察秦汉国家通过礼制与律令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

 

下编“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共计8篇,关注六朝隋唐的礼议,或围绕礼学名家,或围绕专场礼议,或围绕礼议中所呈现的某种经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整体上合而观之,构建六朝隋唐礼议之取证与推理方式的宏观图景。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皇权的逐步强化,朝廷礼议越来越强调理据的明确性与权威性,越来越限缩对“人情”的任意发挥、对经典的任意诠释。礼议方式的迁流,背后不仅是国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也与学术思想的演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录

 

上编 秦汉礼制与律令

第一篇 秦汉祠祀律令辑考

一 律令篇名

二 中央祠官所掌祭祀

三 宗庙斋祭

四 郡县祭祀

五 其他

结论

 

第二篇 新出秦汉礼律简四题

一 岳麓秦简秦令与胡家草场汉简《腊律》

二 胡家草场汉简《葬律》

三 胡家草场汉简《祠律》

四 海昏侯墓汉简昌邑王“会饮仪”

结论

 

第三篇 秦汉郡国祠官考

一 秦汉中央祠官系统

二 秦汉地方祠官系

结论

 

第四篇 两汉大臣服丧考

一 两汉大臣服丧诸说辨正

二 两汉大臣服丧相关诏令疏证

结论

 

第五篇 重建汉家秩序的两种进路——汉末旧君名讳论辩钩沉

一 汉末旧君名讳论辩文本辑证

二 从汝南到徐州:论辩发生的历史场景

三 旧君名讳与汉晋社会变动

结论

 

下编 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

第六篇 南北礼制因革中的王俭“故事学”

引言 礼制因革中的“故事学”

一 王俭礼议中“故事”的运用

二 王俭“故事学”的家学背景

结论

 

第七篇 何佟之礼学与礼议再探

一 何佟之礼议的经学特质

二 庐江何氏家族中的何佟之及其梁朝礼制的意义

结论 何佟之与梁武帝礼制改革

附录 何佟之朝日月议笺证

 

第八篇 试析南北朝隋唐的该撰《论语》现象——兼论梁武帝的制礼思路

一 梁武帝《孔子正言》的撰述及其经世用意

二 王勃《次论语》及其学术源流

三 南北朝隋唐之际的经学新风

结论

 

第九篇“正体”与“爵士”:中古嫡孙承重礼议所见的家国关系

一 “承重”的经义逻辑与相关争论

二 西晋两场嫡孙承重礼议

三 北魏嫡孙为祖母服议

结论

 

第十篇 北朝礼议“正经”观念的凸显

一 孝文帝礼议的“正经”观念

二 刘芳礼议的“正经”观念

三 北朝后期礼议“正经”规范的强化

四 浅议“正经”与“推致”之间的张力

结论

 

第十一篇 经义逻辑与社会关系的网络:唐中宗郊天韦皇后亚献议再探

一 “文例”与“正经”:未后亚献议的经义逻辑

二 女性“外神”祭祀争论的经义渊源与政治背景

三 韦后亚献议所见的中宗朝社会关系网络

结论

 

第十二篇 《旧唐书·礼议志》会昌庙议错简、阙载及史源考

一 错简问题

二 阙载补入与事件复原

三 史源推测

结论

 

第十三篇 唐代三年丧三十六月说的展开

一 王元感、张柬之论辩详析

二 唐人论辩的后续展开

三 三年丧的情文矛盾与民间服丧实践

结论

 

后记

 

后记

 

本书共收录13篇拙论,主题集中于秦汉到隋唐的礼制与经学,尤其注重对“礼议”的研究。书名中的“六朝”一词,学界说法不一,本书主要用来代替“魏晋南北朝”,以避免书名过于冗长。因本书各篇丛脞芜杂,所以名之曰“论丛”。这本小集,是我志学以来学思历程的初步总结,所收论文跨越了本科、硕士、博士、工作各个阶段。上编的《两汉大臣服丧考》一文写于本科时期,《秦汉祠祀律令拾遗》《秦汉郡国祠官考》写于硕士阶段。至于本书的主体部分,即下编对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的研究,则主要取材于博士论文。我博士期间主要关注晋至唐的礼议,着重抽绎其取证与推理的经义逻辑,博士论文亦由相关专题拼凑而成。因整体逻辑性不够强,若作为专著出版,则尚嫌不足,只得进一步打散,与其他论文一起,攒成这部论文集。

 

参加工作以来,深感博士论文存在的不足,有负老师们的期望,于是立志对中古礼议进行更为通贯、更为基础的梳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梳理中古礼议文献之源流次第,尤其对《通典》所录礼议之层累堆叠的文本面貌,尝试进行揭剥离析;第二,归纳总结中古礼议的政务运作与知识生产的机制,兼顾其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同面向;第三,在经义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交织中,对若干重大礼议进行深入剖析。因为有博士期间打下的基础,所以这些工作完成得比较顺利,相关成果也结集为一部专著,名为《中古礼议与礼制研究》。两书出版之后,可视作姊妹篇,彼此参证,对于推进中古礼议之研究,或许不无小补。这本小集也忠实反映了我读书的历程。大学以来,虽也逐步接受史学上的诸多专业训练,但始终没有建立起某种明确的专业意识。自己的所学所思,主要随着读书历程而自然流转。少年时期,我来到珞珈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阅读经史元典。当时有孙劲松老师授《周易》,于亭老师授《毛诗》,郭齐勇老师授《礼记》《孟子》,任慧峰老师兼授三《礼》与《左传》,秦平老师授《论语》,杨华老师授《史记》,徐少华、郑威老师授《汉书》,吴根友老师授《老》《庄》,骆瑞鹤老师授《荀子》,罗积勇老师授《文选》。在四部要籍中,我对《史记》《汉书》尤其有兴趣,读之忘疲,逐页披寻,竟然卒卷。就这样,十余年来的每个寒暑假都用来读史,从前四史到两唐书,也就不知不觉读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学术兴趣也完全随着读书进度而变,所以硕士阶段主要做秦汉,博士阶段又转而进入六朝隋唐,基本没有择定某一时段而专精的意识。这是一种极为外行的做法。不过,我十分信奉章学诚的一段话:

 

夫学有天性焉,读书服古之中,有入识最初,而终身不可变易者是也。学又有至情焉,读书服古之中,有欣慨会心,而忽焉不知歌泣何从者是也。功力有余,而性情不足,未可谓学问也。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所谓有美质而未学者也。夫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知孰为功力,孰为性情。(《文史通义·博约中》)

 

学问必本于性情,而以功力成之。学者应抉其性之所起、情之所往,养其性,顺其情,以成其学。向外推寻学问,就是向内认识自我。学问也是一种修行。这样说来,捕捉自己在读书中所自然显露的源初兴趣,护持培养之,以猛攻深挖、死缠烂打的精神,让这一兴趣从自己生命中挣脱出来,布叶生花,——这未尝不是一种治学的可能方式。所幸,我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诸位良师,在为人为学方面都对我有诸多切近而著明的指引,让我在野蛮生长中得以有所剪裁,并将兴趣收敛到经学与礼制领域,不至于汗漫无归,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走到工作岗位。本科、硕士阶段跟随杨华老师参加《礼记》读书班,逐字研读《礼记正义》,对汉唐注疏有了亲切的体认。对我来说,人文学者的工作不应是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也未必是农业时代的耕耘收获,更像是渔猎采集时代,人们需要熟稔气候、物候、地形、动植物的节律与习性,在大量观察与学习中捕捉蛛丝马迹,在恰当时机迅速出击,才能有所捕获。学者也是如此,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对文献的体裁与语感有极为细腻敏锐的把握,才能揣知作者之意旨,于隐微之际得其悬解。这是我在阅读注疏和诸史中逐渐形成的想法。博士阶段,顾涛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我的性情和专长,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我对古人议论与说理之际的兴趣也因此被挖掘出来,并选定中古礼议作为研究对象。本书大多数文章,都是在与顾老师反复讨论过程中写成的。侯旭东老师在史学方法和学术视角上对我有巨大引导,使我于沉潜之中,得其高明之趣,神思因之得以发越,也开始自觉思考治史与人生的关系。本书所收诸旧作,现在读来感觉十分稚嫩,令人赧然。按照前辈学者对待学术的沉潜工夫与郑重态度,这样不成熟的作品,本不宜轻易出版。但时代在改变,年轻学者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已不必多言。风气之驱煽,考核之催逼,使得自己也不得不掇拾琐细,鼓勇而出。诚知拙稿一旦付梓,即公之天下,必有清议。所幸书中诸论虽有精粗之别,但差可自信,每一篇都是苦心之作。昔时披卷,任我雌黄;今日成书,随人月旦。献芹献曝,无损其诚;或紫或朱,且由公论。最后,对本书各篇文章的最初发表及后续修改情况略作介绍:

 

 

1.《秦汉祠祀律令拾遗》,发表于《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五辑(成都:巴蜀书社,2017年),收入本书时略有修订。

2.《新出秦汉礼律简四题》,未刊。

3.《秦汉郡国祠官考》,发表于《泰山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收入本书时略有修订。

4.《两汉大臣服丧考》,发表于《珞珈史苑》201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收入本书时略有修订。

5.《重建汉家秩序的两种进路——汉末旧君名讳论辩钩沉》,未刊。

6.《南朝礼制因革中的王俭“故事学”》,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第2期,收入本书时做了大幅增订。

7.《何佟之礼学与礼议再探》,发表于《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22年第2辑(总第二十八辑),收入本书时做了大幅增订。

8.《试析南北朝隋唐的改撰〈论语〉现象——兼论梁武帝的制礼思路》,以《惟圣时宪:试析南北朝隋唐的改撰〈论语〉现象》为题,发表于《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24年第1辑(总第三十一辑)。

9.《“正体”与“爵土”:中古嫡孙承重礼议所见的家国关系》,发表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4年第1辑(总第三十二辑)。

10.《北朝礼议“正经”观念的凸显》,未刊。

11.《经义逻辑与社会关系网络:唐中宗郊天韦皇后亚献议再探》,发表于《唐史论丛》第38辑(2024年)。

12.《〈旧唐书·礼仪志〉会昌庙议错简、阙载及史源考》,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年第2期。

13.《“徇情”与“节文”之间——三年丧三十六月说的展开》,发表于《历史文献研究》2023年第2辑,收入本书时略有修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