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赟:天下时代的精神突破及其相关问题
来源:“清华大学哲学系-水木哲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十一日己卯
耶稣2024年11月11日
清华儒学讲坛第九讲纪要
2024年11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儒学讲坛”第九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讲,演讲主题为“天下时代的精神突破及其相关问题”。陈老师借助沃格林的思想资源,以天下时代与精神突破作为切入点,对中国思想中的天人问题、古今问题、圣王问题、经史问题、文明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解与分析。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主持,清华儒学专项导师组成员及校内外同学们共同参与。
在引言中,陈老师引用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的一句名言作为讲座的开头:“我们”是所有此前人类文化的产物(“We” are the product of all previous human culture.)。我们正是要在和此前文化的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安顿自身。他接下来借用沃格林的思想资源,提出如下问题:何以有天下时代?或者说,何以是“精神突破”(spiritual breakthrough)或“精神突进”(spiritual outbursts)?突进本身何以是精神的?陈老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做出回应并落实到中国传统中来深入理解何为中国文明。
陈赟 教授
一、天下时代与精神突破
陈老师首先阐述了沃格林的天下时代理论。天下时代是人类精神历史的基础,涉及精神化、精神飞跃等概念,标志着轴心民族对自然民族的突破和新纪元意识的产生。这一时期的精神突破不仅仅是文化或思想上的变革,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宇宙秩序认识的深刻转变。
精神突破是指从模仿文化、神话文化到理论文化的飞跃。精神突破的核心是对宇宙的紧凑经验的解体和生存真理的分化,它导致了超越性意识和历史意识的诞生。这种分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类对自身位置和目的的重新定位。
沃格林将精神突破视为历史中意义的源头,而非世间性现象,其中具有神与人、时间与永恒的居间性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是理解天下时代精神突破的关键。
二、天下时代的三元组构
精神突破不是沃格林天下时代理论的唯一要素,后者实际上展现为一个复杂的三元组构,包括精神突破、帝国扩张和历史编纂。陈老师详细阐述了帝国扩张如何摧毁了原有的封建社会和生存形式,引出了精神突破和历史编纂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解释了历史编纂如何体现了对作为新视域的历史的意识,没有历史意识的新纪元是无法想象的。这三个组构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天下时代的复杂结构。
三、天人与古今
陈老师指出,天下时代的一个特征是超越性意识的兴起,这在中国思想中体现为天人问题。他详细解释了天从宇宙内的最高事物转变为万物或世界之根据的超越之天,在此过程中,神性实在不再被视为宇宙内的,而是被视为超越此世的。
在陈老师看来,老子、庄子通过道物之辨,揭示了作为根据的道,先天地生,区分了万物之开端与万物的根据。而《中庸》的天也不是宇宙内的最高事物,而是作为性命的根据被体验。这种天人关系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
而古今问题关联于历史意识的产生。沃格林认为天下时代出现了纪元性的意识,生存真理的新洞见和历史新纪元的意识都是真实的。社会也由此发生了自我定向的范式转变,从宇宙中的位置到历史中的位置。
四、圣王问题
圣王分殊是中国天下的重要事件,分别构成“治出于二”状况下两种秩序类型的代表。陈老师详细阐述了孔子作为圣的符号的意义,将孔子视为圣的原型。孔子以圣人之统消化帝王之统,并且回顾性的构建了道之谱系或道统。
而政治性天下也由此成为被征服的对象,实践上只能被视为国的膨胀与扩大。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郡县制国家是帝国而非天下,而董仲舒以后的正统帝国或儒教文明国家,是一种将作为权力组织的帝国与圣人之教主导的天下结合起来的新形式。
五、经史与文明
陈老师认为,经的生成与孔子的圣化作为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是天下时代天人合撰的共同成就。他详细阐述了经作为常道与史的张力,并且提到了对于“文明”的一种畸变性理解,即精神性天下的教义化和实体化。
文明作为文之明,有两种理解的方式:进化/进步意识形态中的文明,与野蛮、不开化对立;文质彬彬的文明观,包括文质对待、文化质与质变文、文质两尽三个层次。陈老师进一步解释了这三个层次中的两极:天文(质)与人文(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后,陈老师总结说,文明不是对象化的实体或客体,而是人之德的相感相召,具有跨世代、跨时空的性质。文明意味着通过人的参与,以文相感相化,文而后能明。天下只有通过这种文之明才能成为天下人的天下。文明是精神性天下的星空,学者当下所从事的工作,或许就可以在这一跨时代的精神性星空的敞开中获得理解。
演讲结束后,在座的与会老师与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本次活动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杨国荣 著《经典与经学》出版暨序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