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三】文献历史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 ——评《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4-11-24 22:01:14
标签:

文献历史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

——评《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作者:陈小三(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十九日丁亥

          耶稣2024年11月19日

 

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传统金石学研究的主要工作。1899年甲骨文发现,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开始在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发掘,小屯宫殿宗庙、西北冈王陵区的发掘,复活了文献中的商王朝。在疑古思潮背景下,学界逐步形成一种共识:考古学是揭开我国上古历史的钥匙。中研院历史语言所在安阳发掘的同时,北平研究院也在周人故地宝鸡开始寻找“周墟”的工作,揭开了西周考古的序幕。

 

1932年,在河南浚县淇河边上的辛村,已经发现了一处西周封国墓地,大墓中出土了带有“卫侯”铭文的铜器。清华简《系年》为我们解开了《史记·卫康叔世家》的来由:卫国最初分封在康丘,后来迁徙到了淇卫,所以出现了“卫康叔”这样的称呼。这种异地改封的现象,是西周分封中涉及人口流动,关系西周王朝统治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周代分封的国家有很多,相关的文献研究也非常丰富。1969年,陈槃先生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对周代诸侯国的族姓、存灭、迁徙等问题做了全面的整理。近期,于薇所著的《徙封: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一书,进一步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将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进行充分融合,对西周王朝的改封现象做出了深入翔实的研究。

 

考古发现影响西周历史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周代封国考古进展最为迅速,深深地改变了西周历史研究的格局。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铜器铭文互证的角度研究西周历史,已经成为主流。目前,除了周原、丰镐、洛邑之外,西周其他地区的重要发现总计30余处,多数是周代封国或者贵族的采邑。这些发现不仅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可供开展考古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研究也有珍贵的价值。

 

一方面,科学发掘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使复原历史成为一种可能。以近年发掘的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为例,李伯谦先生认为,这是周人经略西北的前哨基地。由于文献史料不足,大家比较熟悉的仅是分布有密、阮等小国,晚期犬戎入侵导致西周灭亡。姚河塬遗址经过科学发掘,有确切的地理坐标,结合周文化的分布,可知在西周早期阶段,周人的势力便已经进入陇山西部。

 

另一方面,通过对物质文化现象的归纳,可以逐步梳理出商、周葬俗传统的差别。遗址和墓葬中所见的不同陶鬲种类、形态及其数量多寡,是认识一个区域内人群构成的重要线索。以秦族来源研究为例,有一种观点认为,秦人可能源于东方,本属东夷。但更多学者从情理上觉得距离太远。近20年,早期秦文化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地区进行了系列发掘,从李崖墓葬中出土了方唇分裆鬲、厚方唇簋等大批商式风格的陶器,且商人传统的腰坑、殉狗比例极高。早期秦墓的殷商遗风不会是嬴秦在西周时受影响所致,更可能是其固有的文化传统。据清华简《系年》记载,秦人的祖先是周人平定东夷叛乱之后从山东地区迁徙到甘肃地区的,目的是抵御戎人。因此,迁徙到异地改封现象,是西周史上极为重要的特殊分封情况。

 

总之,讨论西周王朝早期在西北地区的边疆,如果不能利用姚河塬遗址的材料,肯定会有很大的缺憾。早期秦文化的探索中,通过考古学现象归纳可以得出李崖遗址早期人群和东方的商人有密切联系,但结论也只能到此。可见,考古和历史文献各有所长,两个学科应该进行充分的融合与互补。

 

将历史文献与考古有机结合。《徙封》是一部努力将历史文献和考古有机结合的著作。第一章通过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确认了徙封现象。第二章在对商末区域政治格局认识基础上,考察了武王克商之后到成王东征以前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第三章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主要讨论周公东征之后,新的封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包括成康时期东征前后安阳、郑州等地分封的国族的变化;西周中期南土地区的封国调整;西周晚期南阳盆地内的封国迁徙。第四章通过分析盟会中姬姓与非姬姓诸侯国的差别,提炼其中的政治等级原则,将其代入地理分布,提出姬姓、异姓、庶姓封国分别位于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交通关节点及资源产地的观点。结语部分讨论了西周政治地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徙封》涉及历史文献、考古资料、铜器铭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笔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作者引用它簋(《集成》4330)或称“沈子它簋”,传统认为这是一件和沈国有关的器物。以往有学者认为“沈子”是指年龄小,近年董珊、蒋玉斌、周忠兵等学者从音韵学角度指出它簋中的沈子,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冲子”,与沈国无关。尤其是之后王子杨指出“凡”和“同”字的差别后,它簋铭文中提到凡公祭祀周公,正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相合,也能说明“沈子”就是文献中的“冲子”,它簋是一件与凡国相关的器物。

 

先秦历史研究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和秦汉以后的文献史料不能比拟,与之最为相关的夏商周考古、古文字学研究进展迅速,是需要不断跟踪的领域。在学科日益细化、考核要求很高的今天,将这些学科综合起来,做一个相对丰满的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花费十余年时间现场考察,不断增补、修改到现在才出版,这种沉潜打磨的精神值得赞扬。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