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海教授访谈录之二 为何《史记》是大学生的必读经典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27 16:18:56
标签:

王宏海教授访谈录之二 为何《史记》是大学生的必读经典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十月廿四日壬辰

          耶稣2024年11月24日

 

2024年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宏海教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301班的张国诚、贺琦飞、崔彬、郭津言,社会学院吴傲松、范芳云等同学多次谈读书问题。应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晋同学之邀请,特将第二次对王宏海教授的访谈实录与各位同学分享如下:

 

本次访谈,王宏海教授主要谈了为什么《史记》是大学生必读书目。以下为王宏海教授的谈话:

 

中国古籍存量之多,可谓浩如烟海,一是儒释道经典巨量;二是医药、阴阳风水所谓的民间秘术书籍也不少;还有巨量的文学作品,如果眼界再开阔一些,西学东译,可读的书目就更多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精读《史记》,为什么?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先生认为《史记》应该进入高校课堂。

 

那么,是否两位近代中国的大家说了这些话,我们就应该精读《史记》呢?那倒不一定。不过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没有仔细读过《史记》,研究过《史记》的人,推荐《史记》的效力不足,或为道听途说而已吧。我之所以推荐大家读《史记》,在于我在细细品味《史记》,越品味越难以罢手,深以为不读《史记》,无以为中国知识分子,今天的大学生不能说是大知识分子,但且当得小知识分子,既为知识分子又怎么不读《史记》呢?梁启超、鲁迅先生,乃至钱穆先生都是中国的大知识分子,他们不仅仅读过《史记》,而且还从中受益非浅,是以对于《史记》评价甚高,推荐大家读《史记》亦有应然之理。我不是拿老一代大知识分子说话,而是我自己也深有同感。钱穆先生说,自司马迁作《史记》以来,他为后世2000余年历史写作立了标准,后来的《正史》都是以《史记》为法,从纪年(《春秋》)到叙事(《尚书》)再到写人,《史记》做了标志性、转折性的创新。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成一家之言”实在是谦虚了!可以说,《史记》不仅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还成就了“何以中国,中国何以。”这是它的基本意义所在。

 

我们不妨从《史记》具体内容看看,它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史记》是写人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占了大部分,其余部分也是为大部分服务的。只要有人存在就脱离不了人的社会、人的观念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环境,司马迁写《五帝本纪》就把这个全写出来了,他写山川河流地理,又写四季变化,再写物产。更为重要的是写礼、乐、律、历,乃至天象等书。把人和人的存在写全了,如果说,儒家讲仁爱,讲道统,讲正统。司马迁还讲了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儒家有传统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司马迁既讲鬼,还讲怪,甚至还讲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司马迁有千言万语要说,也仅仅用了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字,这么多字竟然把几千年的事情讲完了。

 

 

 

举例说,司马迁写《秦始皇本纪》,写得极富有感染力,写出了千年历史未遇之大变局的人心、社会与政治,秦始皇终其一生经历种种坎坷,体验了种种心理折磨与自我调整,其精神之强大几乎无人可及,然最后却以悲剧结尾,他有无数宏图大业有待展开,可最终丧于小人的算计。司马迁在描述始皇帝的精神世界时,读者看不到一个关于心理描写的语词,但是几乎又处处能叫人感受始皇帝的精神世界。难怪鲁迅先生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呢?

 

如果说文学手法在于文学言语表达以及意向性语词运用的技法,而《史记》又确实属于史书,居于正史之首。那么如何理解它是“史家之绝唱”呢?鲁迅写过两本很有影响的文学史专著,一是《中国小说史略》,一是《汉文学史纲要》。可见,鲁迅先生是研究过历史的,知道写史要遵从史实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司马迁把文学与史学高度统合,写成了最具文学意蕴的史书,也写成了最具史学意义的文学巨著。如他写始皇本纪,写始皇帝自比三皇五帝,巡狩至东海,多次遇刺,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封禅泰山,勒石刻碑,解释自己统一天下的必要性和意义;至琅琊台,又勒石刻碑再次说明统一天下,做到“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搜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辞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始皇三十二年,到碣石,再次刻碑,说:“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由上可知,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始皇帝巡狩天下时,多次遇刺,多次勒石刻碑以表明心意,以求获得天命支持”的意向叙述的淋漓尽致。司马迁用秦始皇东巡,勒石刻碑这样的具体史实,反映了六国流亡贵族的反抗,与秦始皇自述统一天下的合法性自证。用今天的话讲,秦始皇做事情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官宣,他自己也不断地发朋友圈,树立正面的人设。

 

司马迁这样的历史选材与叙述,不仅展示丰富了具体的时代背景,还体现了是历史写作与文学叙事的内在张力,为后人写史做出了示范,以至于很难让人超越,或许这真就是所谓的“史家之绝唱”吧。

 

读《史记》必读《太史公自序》,读《太史公自序》又要结合《报任安书》仔细研读。司马迁世袭史官,为汉武帝时期士大夫,古代有奖掖士大夫气节,提振社会风气的礼教,故有“刑不上士大夫”的例则,日本、韩国的耻感文化受此影响甚大。而如果从今天中国的视角看,“刑不上士大夫”则成了特权,特例了。

 

士大夫的节操在中国影响甚大甚远。晚清谭嗣同因变法而以死明志就是这样的例证。司马迁自述如果不是为了士大夫的节操,扬善惩恶,早就因受宫刑而自尽了。如是则可以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义了。

 

 

 

再说梁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旗手,也是现代中国报人的先驱,是当时大学生的启蒙导师。他们家被称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绝对是个好爸爸,好家长。我想在这样的导师推荐《史记》进高校课堂也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吧。

 

当然了,现在元宇宙、穿越小说,短视频等各类影视剧的情节也大多可以在《史记》找到创作源头。在这个意义上,我再次向大家推荐《史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