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勤福 著《中华传统礼制》出版暨前言、后记
书名:《中华传统礼制》
作者:汤勤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作者简介】
汤勤福,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湖南大学讲座教授,曾兼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朱子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史学会名誉副会长。1991年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德国慕尼黑),应邀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讲学。总主编《中华礼制变迁史》(四卷本),专著有《宋史礼志辨证》《朱熹的史学思想》《中华传统礼制的理论》《中华传统礼制》等13种,在《中国社会科学(英)》《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结集为《半甲集》《华发集》。主编或参编著作、辞书20余种,点校古籍20余种。主持完成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礼”在身,亦在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华传统礼制》介绍了中国的礼、礼俗、礼制,五礼制度与官私礼典;分析了传统礼制的特征、演化和变迁,礼义之邦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华礼制在多元世界的位置;探讨了传统礼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和途径,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系统了解中华传统礼制,还对构建古今相融、与时俱进的当代礼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礼制初阶
一、礼、礼俗与礼制
二、中华传统礼制与中华民族
第二章 源远流长
一、中华传统礼制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前礼制时期与王国礼制时期(二)影响深远的王权礼制时期(三)集权礼制的变迁与影响
二、中华传统礼制变迁的内在动力
第三章 奕世垂范
一、“礼,时为大”
二、世殊礼异
三、中流一壶
四、薪尽火传
第四章 玄冕朱绂
一、五礼制度的诞生
二、吉礼
三、嘉礼
四、宾礼
五、军礼
六、凶礼
七、日常生活礼仪
第五章 煌煌典籍
一、三礼二、官修礼典三、私修礼书
第六章 凤凰涅槃
一、尴尬的现实
二、独立而不媚
三、继往开来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大唐开元礼》五礼归类表
两《唐书》《宋史》五礼对比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附录四
索引
【前言】
中华传统礼制成长于古代中国,其生长土壤是农业文明,那么它能否适应现代社会或说工业文明时代?或者说它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与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承认中华传统礼制在当今社会有价值与作用,是基于理性地看待中华传统礼制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作用,既不是抱残守缺,更不是良莠不辨。我们应该正确判断中华传统礼制中哪些是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改换、变化后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而哪些则确实是落后于时代而应该淘汰的因素。如果不能清晰地了解它的局限与糟粕,那么其糟粕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就会凸现,从而使民众不明就里、迷失方向,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宁和国家的发展,甚至导致中华传统礼制乃至中华文化的整体衰落。
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中华传统礼制的良风美俗,不是展示那些古代沿袭下来的奇习恶俗;我们应该展现中华传统礼制的内涵与实质,而不是展示外表与形式。有没有勇气抛弃中华传统礼制中落后、腐朽、反动的内容,是不是真正带有批判性地审视中华传统礼制,是衡量接纳中华传统文化动机的试金石。
中华传统礼制内在的精神实质是礼义,强调礼对个人道德升华的内在价值,而绝不是《宋史》号称的“进退周旋,威仪抑抑”之礼仪。其实,仅仅强调礼仪是很不够的,因为即使完全恢复古代一整套礼仪也不可能对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更不会获得世界诸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吸纳。只有阐扬古代礼制中的礼义,才是真正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正确途径。其实在古代中国,礼制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法律、社会规范、道德修养,实际上深深隐藏在礼仪背后的礼义已成为一种凝聚人心、安定社会、被广大的各族民众认可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是中华先人的生命经验和生存智慧。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曾经起到形塑中华民族为礼义之邦形象,长期维护稳定和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它可以为当今社会服务而促进中华民族长久地发展。
然而无须讳言,中华传统礼制是以维护贵贱等级、专制制度为基本准则的,所有礼仪都在建筑在等级制度之上,这与当今提倡公民平等、自由的社会信念格格不入。因而要使中华传统礼制在当今社会发挥效用,只有冲破等级制度这一樊篱,批判其专制恶行,在扬弃过程中吸纳其尊重人格平等、展示礼义对个人道德升华的内在价值,发掘它对建设和谐社会秩序和安宁环境的功效,探讨其对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正使中华传统礼制在当今多元世界这一历史条件下获得涅槃,重新展示自己的风采与魅力,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中不迷失方向,最终赢得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它的认同与尊重。
因此,我们既承认中华传统礼制在当今社会是具有价值与作用,但同时强调需要进一步梳理其精华与糟粕,以期中华传统礼制能起“质”的变化而服务于当今社会。实际上,在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之时,多元世界如何交流、交融与发展,是各国、各个民族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谁也回避不了。我们无须惊惶悲观或自怨自艾,更不可自残民族文化之根!
近年来,中华传统礼制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既有综合性的中华传统礼制史研究,也有深入的断代礼制史研究,在中华传统礼制与社会控制、礼制与国家安定强盛、礼制与民众道德养成关系等方面也多有成果,具体礼制问题的研究更是有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是什么”确实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但仅把这些叙述清楚是远远不够的,中华传统礼制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多的“为什么”,即研究为什么中华传统礼制会不断演化?它的演化规律与阶段如何归纳与确定?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的中华传统礼制在当今多元世界的地位究竟如何?基于集权专制政体之上的中华传统礼制为什么能够为现代服务?如何服务?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需要化力气去研究与解决,以利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礼制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传承价值和今后发展趋向。
【后记】
接受商务印书馆之约来撰写这本小册子,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中华传统礼制涉及内容极为丰富,用区区10来万字撰写一本通俗性小书,还需要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礼制各个方面,应当说难度不小。况且,目前已经出版过不少相关著作,如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周何《礼学概论》(三民书局1998年)、魏永康《古代礼制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叶国良《礼制与风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彭林著有数书:《中华传统礼仪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礼乐人生》(中华书局,2006年)、《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13年),等,再写一本与众不同的相关小书无疑是考验我对中华传统礼制驾驭的能力。仔细思考后,愚意此书作为“通识性”著作,应当不仅是介绍中华传统礼制的历史状况或具体礼仪,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中了解它的发展轨迹,以及为何如此发展的原因,同时要了解如何正确利用中华传统礼制来为当代社会、现代生活服务,使读者通过这小册子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基于这一考虑,本书在结构上作了一些新的设计,力争写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算是一次尝试,并有待于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值得说明的是,限于体例要求,行文一律不作注释,但我尽可能点明出处,以便读者查考。也正由于不作注释,本书引证或采纳前辈时贤的观点就无法一一注明,在此向这些作者致以歉意。同时,此书有少量内容曾是与其他学者合作发表过论文改编而成,但也无法具体指明,在此也深表歉意。
从上海师范大学正式退休至今也有很多年了,退休后的这些年来,学校、学院及古籍所的领导仍然对我非常关心,在科研及科研成果推介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陈恒教授、查清华教授、张剑光教授、钟翀教授都作了大量工作,在此向他们致谢!当然也非常感谢湖南大学和岳麓书院,他们这些年给予我很好的条件,使我有一种归属感,因此这几年我发表或出版的一些成果,与他们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其中书院领导肖永明教授、陈仁仁教授、杨代春教授给予的关心更多,使我感到非常温暖,谢谢!每次到岳麓书院,同仁们也极为热情,姜广辉教授、朱汉民教授、殷慧教授、丁进教授、闫建飞副教授等人多次接待或陪伴,其他书院同仁或来接机、或安排住宿、或安排具体工作,也使我感到这个团队的真诚与热心。谢谢岳麓书院的同仁们。当然,殷慧教授还允许我参与她领衔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这也使我更有科研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自然大不如前,即使校对稿件这样的小事,限于眼力也力不从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好在责任编辑秦原女史非常认真,在编辑中指出拙稿中许多瑕疵,使这本小书避免许多失误。在此向秦原女史表示谢意!
汤勤福
2023年12月29日于上海南郊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