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新方向
作者:司文晶(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初五日癸卯
耶稣2024年12月5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社会秩序、社会发展的构想、观念和理论。做好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跨文明交流与对话,传承中华人文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构社会思想史的自主知识体系和实践路径,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
以“第二个结合”
引领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一个结合”的确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必将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加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始终致力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结合,以揭示思想发展与变迁的社会底蕴和历史逻辑。“第二个结合”为推进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前沿讨论,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拓展思想史研究的新概念工具、新问题视域、新研究方法、新本土理论成果,多角度发掘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与价值基础,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等,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任务。
以文明视角推动
社会思想史知识体系建设
“经天纬地曰文,昭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及由此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所累积而成的结果、制度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为典型的伦理文化形态,其社会思想史中蕴含着调整人际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的丰富资源。加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厚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为文明视角下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基础。尤其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加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与世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话,贡献本土化知识与理论工具日益成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首先,需要学者们重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脉络中,进一步挖掘其中的理论意蕴,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力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持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探讨礼制、家国背后的经学传统与现代意义。第二,构建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群学发展路径。第三,对传统社会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义”“势”“缘”“伦”“推”“权”等)与经典命题(理气、公私、礼俗等)展开时代性的诠释。第四,从量化角度探索传统社会思想与概念的操作化路径,探索概念丛的层次关系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其次,通过中西方理论对话实现跨文明比较和本土方案供给。全球化发展的不确定性为中西方理论对话提出了迫切要求。学界同仁一方面从翻译社会学入手,探索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概念、知识旅行过程及其与时代情境的互构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为跨文明视角下的世界发展贡献本土方案,从而推动“美美与共”大同世界秩序的实现。这需要社会思想史研究发挥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积极拓展新的研究视域、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最后,结合数字时代下的情感、人机交互等议题,探索社会思想史的数字化研究路径。这不仅需要兼顾思想与文化作为社会变迁中较为恒常和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对个体心灵与社会秩序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还需要对思想史进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情境与新需求。
以实践凸显思想史研究的行动取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史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领域,有着鲜明的实践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人物和流派及其社会治理实践进行探讨,以此揭示典范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其积极行动的影响。如探讨晏阳初等民国学人如何通过士人精神、“扶志”实践来达到乡村建设的目标;通过对无锡地方精英精神世界的分析,探索工业精神何以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方法的运用,探索民众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运作过程。思想史研究离不开历史与田野,对地方志、档案、小说等资料的运用和历史田野的展开,是活化传统社会思想、共情理解地方民众生活逻辑的重要方式。
三是通过对共同体意识和传统的探讨,重构社会秩序与社会团结基础。中国有着悠久的共同体治理传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与价值,这亟待学人不断更新对共同体的内涵理解、类型划分、边界认知,从差序格局、地方全球等角度不断深化对共同体的理解。
展望未来,社会思想史研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议题,通过德性主体、群己关系等研究推动个体精神世界的价值重建,还要在原典解读、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跨文明对话与交流等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国际儒学论坛·2024”在京召开
【下一篇】湖北云梦发现元代大儒赵复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