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拜登赦子非“容隐”行为,属“负父而逃”行为,合法否另论
作者:林桂榛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4年12月12日
杨家辉《拜登赦子能否等同于儒家的“亲亲相隐”或“舜负父而逃”?》一文,关联儒家经学命题重大,看后不能不说,一吐为快:美国总统拜登特赦其子=天子舜的“负父而逃”(积极行为性质),≠孔子说的“父子相为隐”(不作为性质),也≠唐宋法典的亲属相为容隐规定(不作为情况与仅仅积极言语通风报信情况)。
一、“隐”字的真相问题
《论语》“父子相为隐”是纯粹的沉默不言(不作为)【必须注意有副词为wèi字,是为wèi对方而自隐[不显/不说/不兴等],不是自己作为wéi隐对方的行为wéi而隐字成及物动词;古隐字非及物动词非可带宾语,甲骨文隐的初字即或,是入坑凹不显而表自躲不见,此隐训微也、不见也、蔽也、逃藏也,讳也,不言也】,唐宋法典“亲属/同居相容隐”规定也是宽容沉默不言之隐,且延伸规定反之而言地走漏消息、通风报信也适当予以宽大处理,此外没有其他文本或文字含义了。至于法官具体司法之时(如董仲舒决狱)援引《唐律》条文或《论语》原文而发挥运用则另论了,因为已未必=法典或经文原文意思了,二者没有必然等号关系。
杨文网本全3386字符,于“情—法”、“私—公”关系大道理一堆(笔者未必反对),但对于所言孔子与华夏古法典的“互为隐/互隐”、“相为容隐/相容隐”并没有说清楚,没有说清相关行为性质与概念确义。其实于“攘羊”之类丑事或更严重的侵权行为,知情的亲属或亲近人说不说出实情之“證—隐—直”,古人都有含义边界的,如孔子、荀子定义“隐”与“直”(见笔者相关著述,此处不赘言)。杨文于古书章句文字没下功夫又征言之,比较讨论就难免不得儒书要领,即比较讨论不得中国要领,甚至概念不清而会误导读者,毕竟网文传播广。
美国Biden有特赦权时,在法定职权与程序内量法合理操作,也未必政治法律不当吧,具体以美国司法情况为准,咱不置喙了。孟书里,舜不发布特赦令以两全其美,非得弃大位负父而逃,估计那时无特赦权设置,难为舜弃位勇气与爱父孝心了。至于爱护自己亲属,大体人人一样,此无需指责。譬如孟子发财后,也厚葬他自己亲属,并且出行车队特别讲排场,或者对君主态度不好乃至交往出尔反尔以及政治意识过分(宋儒就有批评),以至于旁人或弟子也指责他,但用钱问题的指责也过了,这是孟子权利,没偷没抢,自己自由事。
二、孟子讲舜故事的目的
孟子赞舜“窃负父而逃”或有些过头了,因为那不是无任何作为的纯“中立”,而是积极损害当时司法的行为(就如告亲是积极损害亲情的积极行为)。舜是天子,比当时法官皋陶职权高而大,舜可以指示皋陶停止逮捕与审判皋陶啊,但舜真没这样做;反而孟子说舜放弃高位大权而私人行为带老父逃跑了,这就权力反常而离奇了。
孟子这样讲,实有他的原因或目的,即孟子极其重视身份伦理之德(重孝的汉代抬孟宣孟正是汉代注重伦理名教所致,并非汉代人觉得孟子哲学高明周密[两汉儒几乎都批孟子性善论谓不对],此为荀子所预言了),故于舜父瞽瞍“谋杀人”的难题故事,必须想办法挽救犯罪的父亲陷入囹圄或被刑(荀子曰习惯法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所以他在父子关系的“不忍人之心”下讲了这么一出弃权逃走、流亡而生的“偷渡化外”之结局。
必须注意,思孟是名教伦理推崇至极的鼻祖(将五伦德上天入性了即荀子所批五行、汉儒所言五常)。于孝悌等身份伦德的推崇,子思超过孔子,孟子甚于子思,《礼记》《孟子》等书里都有反映,汉代推崇《孝经》《孟子》都是有原因的。孟子曾大骂杨墨无君无父禽兽言行,也是伦理立场使然,很好理解。然墨子自愿牺牲,杨朱自愿不奉献,若他们不侵权别人,则至于被骂为禽兽言行吗?伦理教主言可以理解,但今人千万莫学教主狭隘,非价值观或生活权利多样包容(法定义务另论)。
文字上,《孟子》书里说舜于其父是“窃负而逃”,用了“窃”字,这实已表明孟子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今语谓“窃”是“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此解释是准确的。窃字,本写作竊或��,窃字古训盗也、取也、私也,都是偷偷干、暗中做,因为不义所以不能光明正大,《大戴礼记》曰“盗窃为其反义也”。
具体训字上,《说文》曰“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夹,盗窃怀物也,从亦,有所持”。《春秋左传》“盜窃宝玉大弓”句公羊传曰阳虎为之,《尚书》“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句古传曰“往盗曰窃”。《荀子》曰“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东汉徐幹《中论》曰“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三、孔子孟子的稍微差异
孔子说“父子相为隐(不言)”,并没有说“父子相负逃”,彼此不揭发/告发/宣扬某丑事的“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论语》)、“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荀子》)、’“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谓之隐”(《韩诗》),与彼此采取积极行动、实际措施、真切干预而庇护逃跑、躲避法办、法外自保,其行为性质与法律责任乃至±伦德之轻重,还是不一样的【我硕士时老师、中国伦理学会前会长陈瑛先生很早就发文说清楚此问题了,另参郭齐勇老师文】,如本文开头说的二者还不是纯粹“=”关系或完全同类同性关系。
孔子并不宣讲尧舜禹特别“孝”,反而说“禹致孝乎鬼神”及美德上“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孟子特意说舜偷偷地背负其父而逃到海滨荒野隐居,所谓“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这样讲舜故事且如此津津乐道,其实孟子就是为了表彰或宣扬舜的大孝之德,即“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孟子赞舜不禁止或干扰法官皋陶逮捕瞽瞍(此值得点赞,表明孟子反对滥用公权搞徇私舞弊),又说舜私自辞职后带瞽瞍远走高飞以免其父逮捕受罚(此当在瞽瞍被捕前,若在被捕后则涉越狱问题了),显然所讲只是在表彰舜大孝而已,并非意在鼓吹滥权及违法。
孟子突出舜不惜弃其天子位也要保其父不收监或被判刑,反映了当时孝悌礼俗的普遍乃至苛刻,以及孟子本人的高度孝德与宣教之苦口婆心。孟子喜欢讲好听故事以宣教,什么“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何曾实见过舜及舜”五十而慕父母”的事实呢?如《庄子》爱好讲孔子不好听故事而已,不能当真的,会意即可。
总之,孟子讲天子舜该弃位逃荒故事不过是宣孝布教而已。孟子赞同不滥用公权干预司法,又表彰高官放弃贵位而“负父”逃荒,有公权底线,又爱亲至极,于是演了一出公民身份积极庇亲潜逃或偷渡的苦口婆心之故事。
笔者最后私意以为:最好舜大孝“负父”的该好听故事是瞽瞍害人后、被捕前发生的,而不是瞽瞍被捕后搞了越狱或劫场,否则该好故事会演砸讲砸,即讲出格了。《孟子》里行文,稍微缺了点正面故事的细节之具体与严谨。
(林桂榛 2024.12.12,2600字)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