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孔子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在深圳举行,孔垂长会长与深圳市委常委王强会见交流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4-12-22 22:48:54
标签:

至圣孔子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在深圳举行,孔垂长会长与深圳市委常委王强会见交流

来源:“至圣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九日丁巳

          耶稣2024年12月19日

 

2014年9月,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在深圳市发起成立了公益性基金会——至圣孔子基金会并任会长。2024年12月18日,在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海峡两岸(深圳)孔子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暨成果展隆重举行。孔垂长会长,深圳市委常委王强,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社会主义学院(深圳中华文化学院)院长乔恒利以及专程远道而来的山东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清玉等嘉宾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台湾、山东和深圳四地的学者王京生、黄启书、杨朝明、景海峰分别发表了精彩学术演讲。

 

 

 

孔垂长会长与深圳市委常委王强会见交流

 

深圳市委常委王强会见孔垂长会长并畅谈交流,共同参观了海峡两岸(深圳)孔子文化交流成果展。至圣孔子基金会执行长陈泰旭向来宾介绍了至圣孔子基金会的“千年渊源”“十年成果”和“当下业务”,包括孔子道统的传承、孔子历代嫡长孙世系、基金会成立的背景和十年来开展的弘扬孔子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重要活动。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斯文在兹”。斯文在兹,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子说:周文王死后,礼乐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由他来继承和传承。斯文在兹牌匾是1875年光绪皇帝为孔庙题写,现存云南建水孔庙。

 

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是康熙原迹等比例拓印的“万世师表”匾额。公元1684年,清圣祖康熙驾临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制匾悬于曲阜孔庙大成殿,翌年下诏天下文庙摹制,“万世师表”遂成孔子最佳代称。榜书原件一直保存于孔府,后由孔子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列一级国宝。

 

 

 

活动开始后,首先由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致辞。

 

 

 

孔垂长先生致辞

 

孔垂长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至圣孔子基金会十年前在深圳登记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十年来,至圣孔子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儒家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推广。我们依托海峡两岸顶级礼学学术资源,在大陆相关部门和机构,特别是山东省台办的大力支持下,打造出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崇圣成人礼、敬师志学礼等品牌活动和品牌文化产品,以多种形式开展两岸文化交流,让海峡两岸更多的青年人认同儒家礼仪和传统文化,增强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孔垂长先生说,儒家文化历经艰难坎坷,惟此方见其生机勃勃。以阙为常,守谦忌满,持道秉义、依情循理、随时损益、不断自新正是儒家常态,而创新,即是其中应有之义,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留给中华民族的智慧财富之中,最可宝贵的就是礼乐文明的传统。中华文明也被称为礼乐文明,孔子以礼乐实施教化,以礼乐涵养人心,以礼乐协调社会,以礼乐凝聚国家。在今天,传统的礼乐文化如何与时代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变与不变的交织,都需要上承天道、下体民心,寻找一条实践的道路。

 

孔垂长先生表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圳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创新的精神,成就了科技的硕果。我们期待着,在深圳这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孔子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同时,我们也希望现代科技被赋予中华文化的灵魂。

 

 

 

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曾无非致辞

 

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曾无非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支持至圣孔子基金会在深圳进一步开展弘扬孔子文化、推动两岸交流的各项活动。

 

 

 

活动期间,孔垂长代表至圣孔子基金会向深圳中华文化学院捐赠了珍贵的孔子画像,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回赠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书法作品。

 

 

 

随后开展的学术研讨,来自北京、台湾、山东和深圳的学者王京生、黄启书、杨朝明、景海峰发表精彩学术演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王京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先生从中华文明传承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三大历史贡献:一是孔子在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上形成价值观的贡献;二是孔子在中华文明传承谱系中使文明延续的贡献。三是孔子在中华文化谱系中著书立说的贡献。王京生说,今天要坚持守正创新:《论语》仍然是我们“守正”的范本,贯穿《论语》之中的“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恕、诚”等等,仍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当前“守正”还要继续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发挥它在人生观上的原则和核心作用。但同时,要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赋予时代的新内容。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启书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至圣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黄启书分享了至圣孔子基金会委托台湾大学中文系组建团队研拟成人礼、敬师志学礼等新式儒礼的缘起和项目内容。黄启书教授谈到,在新式儒礼研拟中,不仅要重视参与者的参与感,也要重视礼生团队的组建与培养。在复原礼仪方面,坚守两个原则,不泥古,不媚俗。“礼时为大”,礼的形式要根据时代和现实环境做出变化和调节,既坚持学术理想,也兼顾现实效益。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提出: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动产”。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中国”表面上是一个“国家”,其实是一个“文明”。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复兴,才能思考中华文明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他认为,理解中国,就要理解中华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独特样态,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礼乐文明及其教化,为中国古代文明确立了组织、制度与道德的稳定坐标。他强调礼乐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民族复兴首先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礼乐文明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礼是立人、立家、立国的基础,何以立人,意味着何以立家、立国,意味着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景海峰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景海峰则提出了“儒家文明”的概念,他系统阐释了儒家文明发展历程的五个时期,深刻论述了儒家文明的人本性、道德性、伦理性、悠久性、包容性、教化性等六个特点。景海峰教授说,儒家文明的东传持续了一千多年,逐渐成为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思想意识形态。儒家文明对于整个东亚社会持久而普遍的影响,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及其强大的辐射力,这也是中华文明走出国门、在世界其他地方生根、开花与结果的集中体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西方文化交错互融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标识的儒家文明,也面临着怎样深刻理解和重新表述的问题。怎样增强儒家文明的普适性和应用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实存感,是我们理解与阐释这一概念的目标,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际需要。

 

 

 

学术研讨由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至圣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饶锦兴主持

 

 

 

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还光荣作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担任指导单位,深圳中华文化学院、深圳市至圣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予以协办。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二级巡视员周文军,深圳市台办副主任王珏等出席,两岸专家学者、至圣孔子基金会合作伙伴、社会儒学人士及孔子后裔60余人参加。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