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庆:重思世界伦理的规范机制:一种道义实存论的尝试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1-04 19:30:51
标签:

邓安庆:重思世界伦理的规范机制:一种道义实存论的尝试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冬月十八日丙辰

          耶稣2024年12月18日

 

2024年12月10日下午15时,中山大学哲学系第二十七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心性、秩序与美好生活”系列讲座第六讲于锡昌堂103室举行。此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主讲“重思世界伦理的规范机制:一种道义实存论的尝试”,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作与谈。讲座正式开始前,主持人朱刚教授对邓安庆教授及其著述、思想及为学风格做了详尽的介绍。

 

 

 

邓安庆教授主讲

 

 

 

朱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邓教授首先指出现当代伦理学所存在的困境。邓教授从三种主要伦理学流派——道义论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及美德伦理学的分歧入手,指出这些理论在面对复杂生活情境时的局限性,即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不可能在习俗伦理中建立。为了解决伦理危机,邓教授主张需从生活世界本身的伦理构造出发,通过探讨人类社会的规范机制,重建伦理秩序。

 

邓教授援引汉斯·昆(Hans Kung)关于全球伦理的讨论,提出全球伦理不应局限于“薄的”最低限度的伦理,也无法通过传统的哲学伦理推导出“厚的”最大限度的伦理。因此,全球伦理的建构必须超越习俗伦理,回归生活世界和存在本身,探寻其构成机制。邓教授提出,现当代伦理的问题是如何从君臣父子世俗伦理的“被抛入”内涵, 转化为动词化“是其所是”之寻求本真性的过程。这种方法并非依据本性的善恶,即传统的人性论来探讨,而是依据海德格尔式的“生存世界”来取得自己的本真性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邓教授回应了对海德格尔本真性伦理学的典型批评。他认为,无论是阿伦特“被抛”之“是”的冷酷性批评,还是列维纳斯对“存在的暴力”的批评的答案,皆潜藏于“道义实存论”之“义”中。

 

 uy

 

邓安庆教授在讲座中

 

据此,邓教授进一步阐明了关于“道义实存论”的三大基本原理:  

 

(1)先天伦理的存在:这一原理认为伦理作为一种规范性事实,规定了存在的向善性,是所有道德推理的自然前提。  

 

(2)生命与对称性:先天伦理以“聚合”机制实现有机体的构成,“对称性”之正当性成为道德世界的最低底线。  

 

(3)规范场的动态稳定性:正当性底线原则与德性至善原则都需要在“规范场”的各种“规范势”的变动不居中获得新的对称性,“规范场”是一个开放性的变中的不变机制,以此保障整体规范的对称性和“内禀”德性至善性。

 

邓教授通过演化论与康德先验哲学结合的方式,论证了先天伦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强调,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机械力学解释模型,先天伦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范场则是受爱因斯坦引力场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伦理运行的开放性机制,能够调节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需求。

 

邓教授最后指出,伦理学不仅是人伦关系的反思,更是对存在本身正当性的探讨。“伦理”从根本上决定了存在的正义性,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

 

 

 

刘作副教授与谈

 

在与谈环节,刘作副教授详细回顾讲座内容,此次讲座围绕伦理学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展开,深刻探讨了全球伦理的建构问题以及“规范场”理论在伦理学中的作用。邓安庆教授的讲座不仅从哲学视角深刻反思了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还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他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和道义实存论,超越了传统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为解决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邓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了与会者的问题,陈乔见教授提问“道义论”是否考虑到“自然主义的谬误”?周小龙副教授提问“先天伦理”和康德的伦理方法间是否完全取得了内在一致性,即“先天伦理”方法基于事实还是演绎?对于第一个问题,邓教授指出,伦理作为存在机制不存在“自然主义的谬误”,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伦理原则,而是在构造和存在之中的,显见于人类种属的合作机制中。对于第二个问题,邓教授回应“规范场”并非要以康德式的“先天规范性”来理解,它仅仅意味着存在的基本机制。因而,“先天伦理”中的逻格斯,意指事物成为自身的内在性构造原理,即一种关于生命内在的“善”,它运用自然主义的反思性目的论和人类演化论,以达到为人在伦理中安身立命提供证成。

 

邓教授的回应进一步阐明了规范场理论的时代性潜力,为“后习俗伦理”走出困境提供了一条富含生存性意义的出路。此次讲座中丰富的思想资源激发了与会者新的学术热情,并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