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1-09 00:01:37
标签:

原标题:禹死后,启如何得天下?清华简又挖出新料

作者:程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长聘副教授)

时间:《中国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初三日辛未

          耶稣2025年1月2日

 

近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集中发布围绕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推出的系列成果。

 

此次发布的第十四辑整理报告,包含了3篇前所未见的先秦文献。其中以夏朝禹、启之间君位传承为故事背景的《两中》,以及以周成王、周昭王为中心人物的《成后》《昭后》,为我们重新认识夏朝与西周的历史以及先秦时期思想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佐证材料。

 

比如《两中》明确提到,当夏禹去世之时,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有河”,及至3年后夏启即位,才迁徙至“有夏”。这就提示我们,当下对于夏文化的探索,重心放在豫西的伊雒族群“有夏”的同时,不应忽视晋南的河汾族群“有河”。

 

另外关于夏启获得君位的形式,简文有很长篇幅的细致描写。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各执一词的“禅让”与“篡夺”两说,本篇提出夏启得位是基于天神的共同推选,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这种说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远古时代曾经实行过的君位推选制,更可以看作是战国时期盛行的“尚贤”思想的写照。

 

这些新发布的珍贵资料,以及此前已经公布的《尹至》《尹诰》《厚父》《三不韦》等与夏代有关的清华简篇目,通过学界的深入阐释,可以为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回应部分学者对夏朝的质疑提供坚实支撑。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2000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有10余年,经由李学勤、黄德宽两位学者先后领衔,整理团队夙夜不懈、接续努力,以及学界共同研究、深入阐释,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华信史实物佐证。

 

清华简中有不少以历史记载为主要目的的篇目,如《系年》《楚居》等,其中涉及先秦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证史、补史均有重要价值。例如“文武受命”“周公居东”“平王东迁”“秦人起源”等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在清华简中都可以获得新的认识。把这些历史事件挖掘出来并放在历史进程中详加论述,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极具价值,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

 

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不仅对于研究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大众津津乐道的文化素材。清华简中发现了不少与商汤、伊尹、武王、周公以及晋文公、郑庄公、武姜等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在这些竹书中,他们语言丰富、形象鲜活,通过竹简材料可以丰富传世文献记载,使人们对这些著名历史人物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清华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这个时代就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所讲的“三子会宗”的时代,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庄子和屈原都活跃在这个时期。清华简中除了经史类典籍等“公共知识”外,还有不少极具思想性的文献,记载了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得出的治国之策、选贤之法、修身之道,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其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篇目最多,如记载鲁哀公与孔子问对的《邦家之政》,以及宣扬德政、仁义的《邦家处位》《治邦之道》《治政之道》《心是谓中》《虞夏殷周之治》等。

 

有一些篇目较多地体现了墨家思想,例如“尚贤”,清华简中有一篇《良臣》列数历代贤能之臣,《邦家处位》篇专论如何选贤度能;又如“尚同”,《尹诰》开篇便强调“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又如“非攻”,《天下之道》亦主张以天下之道取代攻守之器;再如“节用”“节葬”,《邦家之政》《治邦之道》等篇中也反复强调了此类观念。

 

清华简的内容虽以王道霸术为主,但也不乏与社会文化史有关的重要资料。《算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最早的实用算具,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的两位数乘法,甚至可以用于开方运算。《筮法》是一篇讲述占筮理论和方法的专书,在它的占算体系中,只有八经卦而不用六十四卦,展现了与《周易》截然不同的占筮系统。两种写定于战国时期的乐书《五音图》《乐风》,是目前所见抄写时代最早的音乐文献,而且均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对于研究先秦音乐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响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号召,在10余年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清华简的研究工作近年逐步转向了以价值挖掘与传承传播为重的新阶段。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传播研究”以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支持下,我们陆续启动了清华简的校释、英译等工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由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与著名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共同领衔,具体工作由青年学者担纲,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将艰涩难读的战国竹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向广大读者进行普及推广。《校释》计划出版十八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24年已经推出了第一辑(一至四卷)四种,并作为“商务印书馆2024年度学术类十大好书”进行推介。

 

除了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现竹简文本,进一步扩大清华简的学术影响力外,我们还尝试推进清华简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与夏含夷团队合作编纂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18卷)的第1卷已于2023年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丛书的第2、3、6卷也在2024年与读者见面。清华大学教授刘国忠撰写的《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联合出版,已在第76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发布。2025年4月,清华简还将赴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参加联合国中文日的展览。2025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上,清华简《五纪》篇将在中国馆专题展出。

 

先秦时期的相关发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尽宝藏,是推动中国史学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古文字研究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智慧源泉。我们最开始读清华简,都惊叹于它的经典化程度之高,被其中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传统五经有关的内容所吸引。随着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又流连于它的涵盖面之广,天文、数术、医学、方技以及诸子思想无不兼容并包。

 

清华简内容的丰富多元,正是先秦时期文化兴盛、思想昌明的缩影,经过不断研究与深入挖掘,一定会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充分发挥其历史影响和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