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周祼祭礼论早期中华文明的转型
作者:王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初九日丁丑
耶稣2025年1月8日
祼礼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活动。从甲骨金文材料可知,殷周祼礼分为两类:一类为祼鬼神的祼祭之礼,一类为祼宾客的祼饗之礼。《礼记·祭统》云:“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说的就是祼祭之礼。由此可见,祼祭礼在商周祭祀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祼礼虽重要,但对于祼礼的作用和行礼过程,先秦文献所载极为简略。随着考古实物材料不断增多,以及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深入,对祼礼的新认识可以借由“器”实现。行祼礼离不开祼器,祼器就是祼礼过程中使用的系列礼器。从青铜器自名角度看,祼器主要有尊、卣、爵、觚、觯几类。
从考古学材料来看,在西周早期贵族墓葬中,觚、爵、尊、卣、觯等青铜器常常被集中放置于漆案或铜禁之上。如湖北叶家山M28漆案有卣、尊、觯、爵、铜觚、漆觚及之上铜、漆棒形器,叶家山M111漆案上有卣、尊、觯、爵、觚等器。在这些材料中,排除出现频率较低的部分酒器,卣、尊、觯、爵、觚、斗成为漆案或铜禁之上常见的酒器种类,本文称之为核心酒器群。
就目前材料来看,祼祭之礼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之前,西周中期以后开始衰落。从甲骨金文材料来看,表示祼祭礼的祼字往往从“示”旁,字形主要见于西周早期,暗示祼祭之礼在西周中期以后走向了衰落。从西周墓葬考古发现来看,与祼祭之礼密切相关的核心酒器群在西周早期和西周中期前段较为常见。到了西周中期晚段或更晚阶段,核心酒器群已经较为罕见,仅作为制作粗疏的明器出现于部分墓葬之中。这说明,用于祼祭之礼的酒器群的衰落也在西周中期,与从古文字层面考察祼祭之礼衰落时间基本一致。二者皆指向祼祭之礼是在西周中期衰落的事实。
祼祭的衰落,不仅是祼礼本身的变革,也反映了西周时期存在一个早期中华文明转型的历程。
受制于人类早期应付自然能力的不足,时代越早,人类对鬼神之事崇拜越明显,这使得史前社会充满了宗教色彩。比如,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就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礼神色彩,李伯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古国是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良渚文化古国是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的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从考古学角度对史前神权重要性进行总结。在重视神权的时期,人们必然表现出对鬼神之事的严重依赖。《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一章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这段话一方面反映出史前时期祭祀权尚未被王权垄断,各阶层皆可祭祀神灵;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史前人们对祭祀的心态,时人普遍笼罩在鬼神思想之中,家家都要祭祀,人人都要祈祷。“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正是史前人们依赖神灵的写照。
到了商代,这种宗教思想并没有彻底转变,商纣王有“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之说,反映出商人对天命的迷信。这一思想的背后是商人对鬼神观念的笃信,将人事托付于鬼神,不厌其烦地向神灵求告,祈祷神灵指引,并依照神灵的指示行事。殷墟甲骨文中的宗教崇信色彩就是这一思想的真实写照。如殷卜辞常见“王事”一词,一方面指商王之事,另一方面也指国家大事,“王事”成功与否,要从占卜中寻找迹象,听凭神灵的决断。可见,商人的天命观与其鬼神观相关联,指向一个崇信神灵、听命神灵、依赖神灵的思想背景。
到了周代,周人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天命观,即“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观念。《尚书·大诰》“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尚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惟命不于常”、《尚书·君奭》“天命不易”“天不可信”,强调天命的不可依赖。天命既然能够时常转移,不可过度信赖,那么周人必须寻求保持天命的办法,周人德治思想由此兴盛。
对于上述天命观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差异,《礼记·表记》总结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近于事实。这在《尚书》周初诸诰中有充分体现。《康诰》“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无逸》“怀保小民”,显示出周人“近人而忠焉”的倾向。
周人既然开始远鬼神之事,而修人间之德,自然会影响他们的礼神思想。《尚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皆显示出周人已经有了将“德”与祭祀相关联的思想。周人认为只有有“德”之人祭祀的物品才有“馨香”,为鬼神所享用。而无“德”、丧“德”之人供奉的祭品则有腥味,为鬼神所不喜,因此失去了鬼神的关照。在“惟德是依”思想下,周人自然要减弱对鬼神的祭祀,而绝不会如殷人那般事无巨细皆求告神灵。
综上分析,周相对于殷,在宗教思想层面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能一开始主要集中于周人自身层面,也可能是政治家,如文王、武王、周公等的提倡。总之,周人在周初业已表现出远鬼神、敬人事的思想特质。由于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现实治理殷遗民的需要,周人还不能彻底改变自殷代以来的迷信鬼神思想,甚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殷人的礼神思想。周人对祼祭礼的使用,无疑就是周承殷制的一个反映。到西周中期后段,由于周人对“德”的普及,以及周王朝内部政治的稳固,周人自然会改易不符合“事鬼敬神而远之”理念的祭祀方式。笔者认为,这就是祼祭礼及与祼祭礼有关核心酒器群衰落的根本动因。从西周早中期祼祭礼用器的考古发现看,祼祭主要使用制作精美的酒器,且是成组合使用,仪式复杂,不符合周人简洁朴素的祭祀理念。因此,祼祭之礼被淘汰是必然的。
早期中华文明转型就是社会思想从重“神事”向重“人事”转变,与之相应的国家治理就是从“神本”到“民本”的变化,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百姓的治理。当然,统治者依旧需要祭祀天帝祖先,并为此演化出四时天地之祭,但这些祭祀往往是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来源与合法性,是一种形式化、程序化的仪式,统治者并不以虚妄的鬼神之事统治和糊弄百姓。因此,周秦汉及其以后的王权,是一种剥离巫术色彩的“王权独尊”状态,其国家治理策略则是重农兴农,以民为本。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