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军】“和合”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思想特质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5-02-09 14:24:40
标签:

“和合”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思想特质

作者:吕克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观察与思考》编辑部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十八日丙戌

          耶稣2025年1月17日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和合”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思想特质,值得我们深入阐释研究。

 

中国古典学中的“和合”思想体系

 

衡量一种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中华和合文化形成了系统的和合思想,涉及宇宙生成、天人关系、人际关系、邦国关系等多方面,成为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标识。

 

第一,“和实生物”的宇宙生成论。中西文明都有“神创”说,这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初民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华文化经过周代的文化改造,“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实行“以人为本”的德治,从而使天地之性(天道)和人性趋同。春秋初期,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的宇宙生成思想,阐释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不同事物的互动与互鉴,它能生长出新事物,使国家得到发展;而“同”则会导致事业的衰亡。所以,万物是共生关系,生生是事物结构的自我生成,并形成一种功能互补的和合结构。

 

第二,“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中华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认为人与宇宙是合一的。先秦道家认为“天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涵括万事万物及人的永恒,从而提倡人要“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之缩影,天人一体并能相应,天道所体现的规律,同样对人起支配作用,“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是西汉中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认为“天人同类”,天人具有同类关系,同类则可感应。“天人感应”一方面带有谶纬迷信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如其提出“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显然是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华文化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人虽是自然界中最具灵性、最有创造力的生灵,但人对自然界的利用不应对其造成损害,反而应该促进其发展与完善。

 

第三,“和而不同”的社会关系论。“和而不同”是“和合”应用于社会关系的思想。《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种对“君子”要求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往往是无原则的“同”。晏婴以“和羹”理论为据认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是说,为君主认可、赞赏的也存在不可行之可能,臣子应指出其不可行之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其中关键在于要对政事有利且不能违背礼制。在孔子、晏婴等人看来,君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意识且品格高尚的主体,个体的独立性是多元化社会的必须条件。在实际政治中,应当设立处理不同意见的“求同存异”环节,即从各种意见中吸取可供镜鉴之处,从而达到“和”的结果。

 

第四,“协和万邦”的“国”际关系论。此处之“国”首先是指邦国。周代形成了规范化的邦国(诸侯国)协和制度,这个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从西周的邦国体制到秦朝大一统帝国,再到之后整个封建王朝的大部分历史时段,追求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民族心理。二是“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周王室采取涵化融合的方式,以文化软实力对邦国、诸侯国施加影响。三是建立具体制度,以保证邦国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和合”思想还体现在“天下大同”的天下体系、“仇必和而解”的矛盾处理机制、“三教会通”的学术演化方式等方面,此处不再衍述。

 

“和合”思维对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启发

 

“和合”文化和思想体系已融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对当今中国古典学研究有启发之处,试提几端。

 

一是在学科发展上协调会通、合理分科。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实现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学科移植,但也存在引入西方学术后“食洋不化”的弊病,认为“学科愈发达则分科愈精密”,导致学科范围大幅度缩减。中华传统学术本来具有内在的交融与联系,机械分科会割裂文化内部的有机联系,勉强分科也导致一些中华文化独特现象的丢失。中国古典学应采用“和合”的思维方式,秉承中华文化的“统一性”,认识到中国古典学未中断的“传承性”与西方古典学“断裂性”的重大区别,扩展研究范围,在学科设置上根据中华文化特征与思想特质,更好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多重并进。“和合”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多种方法并用的、文本研究与实际践履并重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古典学研究已有一些成熟的方法,如考据、辑佚、训诂、金石等。在吸收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和合”思维方法启示我们,当代中国古典学研究有必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考古发掘、出土文献解读等方式,在实地调研中获取历史密码和文化基因,取精用弘,进行深度体认和理论诠释,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研究方法的“活用”。

 

三是在中西古典学关系上保持开放互鉴。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不同特质的学术形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了交流与融合。儒道释之间虽有扞格之处,但整体上仍然互相交流、吸收了对方的思想要素,进行格义互鉴,最终挺立起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这是“和合”在学术发展上的体现。在当今中国古典学学术发展中,应广泛吸收中西古典学的研究成果,深入不同文明内部,总结阐释其价值,进行理论比较和文明互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