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让孩子教家长如何过年过节,最管用!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5-02-09 14:32:31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让孩子教家长如何过年过节,最管用!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十八日丙戌

          耶稣2025年1月17日

 

 

 

暑假寒假应深圳市关工委邀请,给假日的小学生窗贴文化爱好者做系列讲座。

 

寒假讲的是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习俗。

 

给孩子们讲座,最不容易,比给成年人讲座男的多。所以想起叶嘉莹先生曾经说的:最喜欢给幼童讲中国古诗词。

 

构思一番,最终决定:

 

一、教孩子们两首竹枝词、三首古诗,分别描写写春联、祭灶、除夕、元日、元宵节。

 

二、教孩子们如何规范拜年说吉语祝词,比如给人拜年,可以说“恭喜发财”,但绝不说“红包拿来”这种粗俗鄙语,不仅没品不文雅,而且尽显穷乞相,不吉。小学生也是天下文明标志、斯文榜样。因此要学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

 

三、、让孩子们回去教父母如何过年,给父母过年过节提正当的礼俗要求,在孩子们的要求和督促下,过出年味儿。成年人多冒失习俗,没有孩子童心单纯,闻道向化,因此,孩子若提出要求,使家里礼俗正中,不简慢荒疏,则父母必然惊喜且从之。比如,除夕祭祖后向祖先及长辈辞岁,不能提前拜年。长辈应给辞岁的晚辈红包。新年再拜年,又赐红包。强调一个重要概念:夫妇不应分开给红包,夫妇同体,一人给等于夫妇二人给。我老家至今扔恪守此义,而所简别处,仿佛夫妇已经分开。

 

四、给孩子们提供一组选自古诗词的名句吉语,供孩子及其父母长辈发朋友圈采择。

 

 

 

 

 

 

 

听课的学生6一9岁,41名。

 

我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青铜笺和贺年帖,给每人写一张祝福诗句并盖印。

 

有人问:为什么特意送青铜笺?

 

答:祝孩子们都能成器。

 

把这个意思告诉孩子们,一个小女孩提问:老师让我们成器,可是孔子说:“君子不器”。这怎么理解?

 

闻言大喜,赞曰:孺子可教也!

 

还有个小女孩课中画画作为礼物送我。

 

教小孩,很有意思。

 

 

 

教小孩传统文化礼俗、规矩禁忌,让小孩回去再教其父母长辈。这是个有效的办法。

 

通常希望父母长辈率领晚辈孩子年节行礼,多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因为父母长辈们造诣荒疏风俗、遗忘礼仪,不屑规矩禁忌很久了。浊其源而欲清其流,可乎?

 

返回途中,与朋友分享讲座普及中国传统风俗礼仪文化心得,说:讲礼俗,就应讲其原理及规矩仪轨,要极尽恪守之义,要显得迂阔不苟才是。绝不讲变通更易,只字不提因时变易,即固执经义,不涉权变。若讲座老师经义不明,开口先讲权变,则轻易权变必侵害经义,以末僭本。

 

不是不变通,但变通是另一回事,风俗从未停止随时损益,但一时之宜,未为永例。

 

简单说,讲就讲全面,至于听众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实现多少,各人不一。不能因为某人自己一时实现不了,就质疑乃至反对全部——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动辄叫嚣废除这个,取消那个——你还没有议礼制度、作乐考文的能力与资格,这是古代天子做的事。

 

今人面对风俗礼仪,感其完整仪轨繁琐,正确的心态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做不到,但认礼仪之义,且因做不来而心生惭愧,则礼在其心矣;相反,若做足仪程,且由此而骄矜自得者,则不如不做。

 

2025年1月16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