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庵书院:心有感动行有果
作者:林光辉
来源:摘自《弦诵悠长——南平书院古今》
本文摘自《弦诵悠长——南平书院古今》,本书是南平市迄今为止关于地方书院古今状况最完整的一部著作。石庵书院有幸,作为南平地区唯二、建阳唯一之当代书院代表载入《弦诵悠长——南平书院古今》。今特发此文《石庵书院:心有感动行有果》,以表对关心和支持我们书院建设的前辈领导的敬意。
【作者简介】
林光辉,民建会员,福建省工商联执委、省广告协会副会长,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平市建阳区政协委员。在《中国广告》《广告人》《福建日报》《闽北日报》等发表文章多篇。
转载已经过作者林副会长同意。特此致谢。
作者林光辉副会长到书院调研交流
建阳区莒口镇石庵村,有一座石庵书院。
它的规模不大,一座四层小楼,总占地面积340㎡,建筑面积1360㎡。教学楼一层为驿站,为住宿会客交流之所;二层为藏书室,亦是教学研讨之处;四层为书画室,为熏习琴棋书画之处。师生宿舍则分散在宿舍楼的不同楼层。
它距建阳考亭书院、寒泉精舍很近,因此,近先贤之遗存,得文化之气韵,承斯文之缵续。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收全国各地的学子,重走朱子之路,学习朱子文化。所以,石庵书院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已颇有影响,初有名气,社会期待不薄。
石庵书院大门
石庵书院的创立,源之于龚思玲老师,传承于爱书者同盟。
龚思玲,生前系建阳一中政治老师。他是一个爱读书,善于引导学生读书实践的政治老师。早在2002年,他就组织成立爱书者同盟。爱书者同盟以建阳一中为依托,以“爱与智慧”为宗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口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建阳一中、在南平乃至在全国多所高校建立读书点,并逐渐吸纳了作家、教师、海外友人等不同领域的有志之士加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在建阳一中一级达标校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这一群盟员热爱家乡的同时,建立起了文化情怀。
“爱书者同盟不但要将文化的道路走下去,还应该建设追求梦想的精神家园,以利于可持续发展”,龚思玲老师对盟员们如是说。于是,在他的倡议和带领下,6位对龚思玲老师特别有感情,有志于把爱书者同盟事业做实做大的青年盟员,辞去手头上的工作,从木工、电焊、泥水等工种学起,再到建设装修这座小楼,先后花了四五年时间,建成了拥有精品藏书达30000余册的“爱书者同盟藏书楼”。在这里,经常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成为“书香建阳”一处重要的读书学习、文化交流的驿站,深得远近大众的欢迎。
石庵书院一楼驿站大厅
2021年秋,曾经的建阳一中学生、爱书者同盟盟员、在外已经工作十年、有了稳定收入的张平及妻子陈燕婷,与盟员裴建忠、张大山等人,感念于龚思玲老师创立爱书者同盟,组织广大盟员文化实践的拳拳之心,回到家乡建阳,接过爱书者同盟的接力棒,在藏书楼正式兴办“石庵书院”。
石庵书院在考亭书院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一方面是为了接续考亭书院的传统,继承先贤的志愿,弘扬朱子理学,复兴家乡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秉承恩师龚思玲之愿,承“爱盟”之志,通过书院办学,把中国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
石庵书院第三期重走朱子路
待得二三子,挺立天地心。于是,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且有志于文化的青少年,他们陆续从天津、浙江、湖南、泉州、福州、厦门等地,负笈而来,问道朱子,求学于石庵书院。
石庵书院师生,冠者六七人,童子三四人。他们秉持爱书者同盟“爱与智慧”的理念与主张,以“致知力行、明德新民”为座右铭,致力于当代书院教育与文化复兴,在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中探索当代书院作为教育体系补充的可行性。
石庵书院二楼藏书楼
如何办好书院?这是石庵书院老师们孜孜以求、着力探索的重大问题。于是他们提出并且实践了开门办书院的思路,即开放式招收生员,自主式管理教育,启发式讲学授课,互动式成长评价。在指导思想上,以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方向,着眼于培养学子的品质与能力,努力使学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讲学内容上,以《春秋左传》、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经典为主,集中授课,解经析义。以《朱熹大传》《蔡元定传》等闽北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为辅,了解圣贤的成长故事,感悟圣贤的精神人格。还以《古文观止》等古代散文、诗词为教材,琴棋书画等国艺,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习。以经典熏陶和生活实践为重点,德才兼修,或耕或读,涵泳穷索,致知力行。
其一、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子心性的成长,了解和尊重每个个体的禀赋与特性,各尽其性。
其二,立德。书院师长以“明德”之自觉去“觉人”;以传统经典中的人格榜样,唤醒孩子们自省迁善的自觉。
其三,立志。引导学子广泛参与社会各个领域活动,找到生命的方向与事业的志愿。立志向学,成己达人,担当社会、国家的责任。
其四,学问思辨。深入传统经典,以儒为宗,博学深造。并开设时事观察课程,让学子通过阅读、研讨、辩论等形式,培养思考之习惯,建立社会之关怀。
其五,力行。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培养致用之功,学子广泛参与历史文化研学,如农村节庆风俗体验、武夷山摩崖石刻、茶文化研究,建本建盏的文化与制作系列等,还有如重走朱子路系列,泉州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研学,曲阜孔孟故里研学,西昆古村研学等活动,增强学子的社会行为能力。
第二期重走朱子路
其六,耕读养心。通过参与劳作,了解农事,学习厨艺,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培养学子与土地的感情,回归质朴厚实的纯真。
其七,自由开放。创设有情感、有诗酒、有眼泪、有欢笑、有热情、有野性、有风有雨、有花有草、有泥土之劳作的多元课堂。
其八,力与美的张扬。学习书画琴诗,涵泳心性,“野蛮其体魄”,激发学生活泼的天性和野性。
石庵书院用行动践行先贤精神:先后五次走朱子路,翻山越岭,背着行囊,徒步300公里,串联闽北、江西等近百处朱子文化遗迹,在考亭书院举办庄严的成年礼,再现朱子的礼乐教化;继承爱书者同盟的二十余载优良传统,每年清明祭扫朱子、游酢、蔡元定、蔡沉、祝夫人墓等精神上的“先祖”;推广建本、建盏文化,招募全国各地的学子了解建阳的历史文化,深度访谈建本传承人;投入到家乡全民阅读的公益事业中,服务市民学习《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经典,开展“闽北文史勘探”等系列文化与生活课程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石庵书院深知,文化的复兴,需要代代相传的火种。龚思玲老师遗教有云:“建阳此地,八百年前出了朱子,后世子孙岂可蝇营苟活?”此心何远,此志何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石庵书院愿以师志为己志,以文化为己任,去接续火种、传承文明,为七贤过化之地重现历史荣光而而尽绵薄之功。
每年,石庵书院的开学典礼,都在考亭书院的集成殿举办。师生们向朱子像行跪拜大礼,诚表其心,让圣贤见证学子的成长,参与师生生命的延展;为的是接续先贤的精神,让师生欣然有所得,奋然有所为,慨然有所立。这份承前启后的使命,让石庵书院有更多的力量,去守望精神家园,去开辟文化天地。
张平山长强调,新时代的书院要有新时代的使命当担、目标追求、创新作为。石庵书院要做到,传承圣贤君子的浩然之气,弘扬先人前辈的祖德之气,融入天地山川的自然之气,贴近百姓大众的烟火之气,从而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时代的书院。
附:本书原文配图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