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之·行義 詩文稿序》: 石庵学子毕业文集
作者:平川
来源:“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廿一日己丑
耶稣2025年1月20日
行义、念之两位同学相继从石庵毕业,让他们各自整理、编辑在书院的诗文稿子,并自己设计封面,形成了图文并茂的两个集子。
行义文稿计10万余字,取名《如斯》,寓意逝者如斯,青春有限,而生命无限。念之文稿近8万字,取名《东隅集》,石庵求学时光,是旭日东升之时,非“失之东隅”,乃寓“得之东隅”意。临印刷前,请我为其写序,我只好急就此篇《念之、行義詩文稿序》。
念之、行義詩文稿序
昔朱子與張南軒諸賢衡山之遊,一路高歌,吟詠酬唱,耳目所曆,興寄所托,挑燈撥火,中夜凜然,數日竟荒於詩矣。大底流連忘返於詞章,畢竟玩物喪志。同遊者乃相約自儆,期間不復作詩。
朱子諸賢,何以作詩為喪志耶?蓋古有詞章之學,亦有儒者之學。詞章之學,實屬雕蟲小技,綺詩駢賦,大夫不爲,俳語優詞,高士所恥。何以為之有恥?蓋詞章其美矣,修辭其工矣,非務不工,若專意於此,亦將心耗於此,神消於此,志局於此,安能與往聖同其明、與天地同其大哉?若董穎之癲詩,相如之求榮,沈宋之媚主,炫人耳目,瑰詞自矜,枉大道而求小技,捨本逐末,避重就輕,豈不惜哉!
又《易》曰:修辭立其誠。誠之以為貴,是言辭之發於心胸,不可為偽也。誠意正心,乃修齊之基,豈可因修辭反害修身之義哉。
念之《东隅集》目录
然則不學文乎?亦非也。若夫儒者之學,志道之士,當效先賢以文載道,發聖賢未盡之意,體千古不變之道,抒至誠不虛之性。孔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蓋道之傳於後人,學之明於世間,唯精唯微,至情至性,豈鄙文俚語可載,能不用心乎?況道之所在,存乎萬物,其大者天心明月四時山川,其微者草木鳥獸人事沉浮,皆可體之於道、蘊之於懷、行之成文。品節懷抱,豁然其中,自不當廢之。若昌黎之《原道》,文正之《岳陽》,東坡之《赤壁》,定庵之《病梅》,皆有補世道之文,抒發懷抱之作,非效之而何為?
石庵學子念之、行義,求學問道於石庵數載,雖不醉心於詞章,然藏修息遊吞吐涵泳於天地間,窮理而思,及物感懷,或有胸中蓬勃而不可遏者,或有心底灑落而涓涓其出者,或有交遊所曆而彷徨猶豫者,或有不遠之複而三省吾身者,興懷吟詠,豈能不下筆成文,蘊之成篇乎?!
行义《如斯》目录
今逢二子畢業之際,責其搜羅過往文詞,拾掇成冊。詩文小品反身習作,凡十八萬餘言。洋洋灑灑,頗有可觀,似貝海拾珠,誠可為三載求學之禮獻,饋父師同儕育佑而待評鑒焉。勉諸學者,平日遙情勝致,亦當多作備記,以為他年自得之樂。
二子富於春秋,當以道學為尚,以赤誠為懷,可以詠則詠,可以止則止,莫溺詞章,莫偽於人。他年若可行文載道,有補世事,誠余之所願乎!
是為序。
念之与行义的合影两张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林光辉】石庵书院:心有感动行有果
【下一篇】杨朝明 著《洙泗文献征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