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敏】六尺巷的空间有多宽广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5-02-09 23:44:58
标签:

六尺巷的空间有多宽广

作者:张立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廿八日丙申

          耶稣2025年1月27日

 

桐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在文化上却似星光灿烂,辉映千秋,浓郁的书香氛围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文创作方面,当地清代出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盛况,诞生了全国性文学流派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200余年,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桐城因而被誉为“文都”,成为文人雅士渴慕向往的一方热土。

 

在这方土地上,有不少历史古迹与文化名胜,其中的六尺巷不过是一条长百米、宽两米的小路,却因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使无数人流连忘返。遐想历史星空的风云变幻,追慕数百年的文采风流,反思网络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日新月异形势下的为人之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益,自然让人受益匪浅。

 

处理矛盾的典范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内,因六尺宽而得名,是一条碎石铺就的笔直巷道,两边青砖黛瓦,头顶连天香樟树,古朴雅素。六尺巷形成于康熙年间,此处原本并没有巷道,它的出现源于一起邻里间的宅基地纠纷。

 

最早记载六尺巷来历的是桐城派学者姚永朴(1861—1939),他世居桐城县城内,醉心于搜集县城前辈文人往事。据姚永朴的《旧闻随笔》卷四《乡先辈遗事》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1637—1708)宅邸旁边有一块狭窄的空地,在吴姓邻居修建房屋时此地受到侵占,引发两家纠纷。于是,家人就给在京城任职的张英写信求助。从冲突起因上看,“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事情并不复杂,责任在于吴家越界侵占,张家占理,自然有权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从双方身份上看,张英身居要职,张家地位显赫。吴家身份地位没有文献记述,可能与张家相比地位悬殊。

 

在当时社会等级相对明显的情况下,张家要求吴家腾出所侵占土地不仅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没有多大执行难度。从家人“驰书”相告来说,双方矛盾已经激化。张英收到信件后,将信件寄回,并在原信件上写了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后马上停止了维权行动,主动将地界向后移了三尺。邻家见后羞愧不已,也让后三尺,从此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巷道。

 

社会生活中,往往由于种种因素,在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带来严重后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卑梁之衅”。

 

当时,楚国与吴国毗邻,楚国边境上的小城叫钟离,吴国边境上的小城叫卑梁,两地一界之隔,鸡犬相闻。两地人民均从事蚕桑业。两国边界线上长了一棵桑树,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518年,钟离的一个女孩发现了这棵桑树,正准备去采摘桑叶,与此同时一个吴国女孩也发现了这棵桑树,两人便厮打起来。楚国女孩回家将此事告知家人,钟离人便号召族人与卑梁人群殴。卑梁的长官听说后即刻调集军马出兵钟离,钟离长官措手不及,钟离被吴国占领。楚平王正率众东巡,获知后御驾亲征攻破卑梁城。吴王也不甘示弱,也亲自率大军攻打楚国。就这样,一棵树上的几片桑叶引发两国交战,无数人因之流离失所。

 

面对矛盾与纠纷,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的后果也不同。在传统社会中,宅基地通常被称为祖上留下的产业,地位神圣,岂是区区一棵桑树所能比拟?张英不以理压人、仗势欺人,而是采取“让三尺”即谦让和解的办法,化干戈为玉帛,使一块不见得有什么用途的“隙地”成为两家乃至后来整个桐城人民群众的公共空间,出现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指引矛盾解决的方向。

 

桐城文化昌盛的体现

 

张吴两家矛盾的和平解决,六尺巷的出现,离不开当时桐城文化的滋养。无论是身居高位者,还是普通邻里,人们都能以文明礼让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六尺巷是“文都”桐城文化繁荣昌盛的具体体现。

 

明清时期,桐城重视教育,有进士280多名、举人600多名、贡生500多名,素有“进士之乡”的美誉,涌现出数十家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和大量文人。康熙年间潘江编《龙眠风雅》及续集,收明代桐城诗人553人、诗作14874首。道光年间徐璈编《桐旧集》,收明清两代诗人1200多人、诗7700余首。散文创作更是以桐城立派,引领200多年的文学创作。桐城经学发达,桐城派散文开山三祖姚鼐、方苞和刘大櫆不仅是古文家,还是经学大师。

 

张英是推动六尺巷形成的关键人物。他是桐城张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与次子张廷玉(1672—1755)均为大学士。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影响方面,张英有“龙眠五才子”之目,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有《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张廷玉为《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国史》《明史》总裁,有《澄怀园全集》。张英重视家庭教育,他写的《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熔读书、修身、齐家于一炉,是明清时期家训的代表作,堪称中国传统家风传承的典范。除了张英、张廷玉,张廷玉长子张若霭(1713—1746)也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有《蕴真阁诗集》。桐城张氏家族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的美誉,有30多位诗人,他们是桐城派的重要成员和文学文化思想传播者。

 

中华礼仪文明的体现

 

六尺巷诞生于中华民族礼仪文明的文化土壤中,是中华礼仪文明的产物。中国是礼仪之邦,就华夏民族的命名来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六)。《礼仪·曲礼上》记载,“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在中华文明中,礼仪的本质是尊重,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与途径、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对礼的恪守是人对自觉、自我的重视与对他人尊重的体现。

 

“敬”“和”是中华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孝经·广要道》说“礼者,敬而已矣”,《礼记·曲礼上》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显示出中华礼仪文明对人的尊敬。孔子曰,“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即使对盲人,孔子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敬重。在价值追求上,一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礼仪文明强调的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社会风气的睦邻友好,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

 

在中华文明史上,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谦和礼让的事迹和名言警句,和让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孔融让梨,体现的是兄弟之间的谦让;蔺相如谦让廉颇,是文臣武将之间的谦和;三顾茅庐,是君王对贤良人才的尊重;退避三舍,是国家之间的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中的这几句格言深得中华礼仪文明要义。在这样的礼仪文化熏染中,出现了张英家族的“让三尺”之举,诞生了六尺巷美谈。

 

张吴两家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官府,没有经过法律程序,也未经乡里调解,采取的方式不是吵闹殴打、武力解决,而是双方自行解决,最终实现了两家和睦共处。

 

就邻里界墙问题来说,六尺巷的矛盾解决法给出了一个独具中国智慧、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人类文明多元共存、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而深入的今天,面对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汲取智慧,砥砺前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深思的时代命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