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中的主要精髓
作者:王丽婕(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初八日乙巳
耶稣2025年2月5日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大学思政课堂,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温度与文化厚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辅助下,把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讲深、讲透、讲活,同时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思政课更直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也深深影响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思政课教师应在将统编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树立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反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时,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等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体会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基因;在讲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融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进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的关系,让思政课更深邃。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古老文明,使之再次迸发蓬勃力量,并成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比如,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至上”,便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等思想有着深刻关联;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时代烙印,如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含有“重民”“爱民”之意,却是建立在“君权至上”前提下的统治策略,未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力。因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对其进行辩证取舍,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引导学生正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错误观念。近年来,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锋更趋频繁,一些错误甚至极端观点更是甚嚣尘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危害性,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及方法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的能力,“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张立敏】六尺巷的空间有多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