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最好的白话文,就是这种“肥中瘦”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稣2025年2月10日
【一】肥中瘦
岳麓书社出版《小窗幽记》李经纬的注解译文,极其峻洁雅驯,无一字赘冗,十分隽永有味。
通常看这类书,不大看注解,更不看译文,读古文肥腴在先,何惜其枯瘦白话于后?但读李经纬注译此书,却舍不得他的白话注解译文。他的白话,无浮游无根之弊,无暴力伪学之病,譬如食瘦肉,乃肥中瘦,而非瘠中枯。何谓肥中瘦、瘠中枯?白话自文言中出者,即肥中瘦;白话自话中出者,乃瘠中瘦,是瘦必枯。今人操白话者,皆此类也。
【二】窑调
有人评论说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上的《采冰号子》是“窑调儿”,原因是旋律与《探清水河》相同。
但《探清水河》还不是源头,比《探清水河》早的比如江南小曲《无锡景》,后被张艺谋《金陵十三钗》改为《秦淮景》——也是妥妥的“窑调儿”。
同样,江苏扬剧《卖油郎》的《照花台》,也是这个旋律。
江苏淮剧《卖油郎》的《叹五更》,也称“叹五更调”,旋律相同。
卖油郎独占花魁——也是妥妥的窑姐儿的故事,因此,窑调无疑。
简单考索这个调子,江南人说源于从北方流传到江南的曲子,证据是,南人从前蔑称北人为“侉子”,以对应北人蔑称南人“蛮子”。因此将此调称“侉子调”、“侉侉调”。可见不是源于江南,否则不会戴上这个帽子。但在江南流行,经过各种剧种借用,又经艺人根据自己剧种特点、方言发音、依字行腔,加上个人演唱条件、行腔习惯等等的变化,又有新意思,再慢慢地反流传回北方。如此来来回回,确凿源头似不可考。
其实也不用考证。民族民间歌曲小调,就是这样创作流传的,从前人不讲究版权,这种你用多少取多少的自由,极方便和丰富创作。在陕北、内蒙、晋北即宁夏东部交接地区,民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至于所谓“窑调儿”,也并非鄙视,只是说来源而已。从前正经人家不允许子弟妇女没事儿哼唱小曲小调,家中无事也不张红挂绿,至今在陕西,你若走路小声哼哼歌曲,人在背后指指戳戳,鄙视:你看那货,没事儿伢还爱唱喝呗哒的!甘肃青海宁夏,你进村不敢乱唱花儿,“花儿进村你不敢唱哩,你唱老汉骂你哩!”老汉是维持一方风纪的,你进村唱花儿,有点不尊重,败坏风气的样子。
正因为万物位育,不同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才能生长。从前唱戏、唱曲,都有其正式场合,即所谓娱乐场所及风月所在,或无人管束的野外,所以风月场所即娱乐场所产生《照花台》即《探清水河》这种曲子,就好理解了,这曲子酸酸甜甜的,恰当好处又挥之不去的狎昵感,一出口就给人倚红偎翠的感觉,并非大江东去的豪迈、铁马秋风的悲壮,不能马上催琵琶,无法舞剑于月下,出于风月女子之口,播于船工纤夫之口,使常年运河上风吹日晒、霜打雨淋的枯燥生活,得到了适当的调节。因而也因此循环流传开来。
音乐曲子填上词会别开生面,另有一番用途,在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你若经提醒,不难发现粤曲《帝女花》的旋律,原来是秦腔曲牌《登殿曲》,后来屠洪刚唱的《中国功夫》就用的是这旋律。而这个旋律一直在道教音乐中名为《朝天子》,究竟不知道谁先谁后。
这方面例子如上,就不再赘述了。
2025年2月9日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