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甬上证人书院建筑装饰艺术
作者:周景崇 王婧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十六日癸丑
耶稣2025年2月13日
甬上证人书院中的建筑装饰紧紧地与民俗文化结合,主要以雕刻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传统建筑雕刻装饰的纹样题材,大都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的手段表现出来,反映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追求,如福禄寿吉祥文字、吉祥纹样、或寓意深远的动植雕刻。这些建筑装饰都是艺术品,与伦理道德和民俗文化紧紧相连,形象反应了儒家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反对奢侈和浪费,崇尚朴素,因此,“书院建筑的装饰往往朴实无华,忠实于材料技术的表现,色彩清新淡雅,以求契合文人追求的庄重质朴的文雅格调和闭门修读的书香情趣;它既无官式建筑的画栋雕梁之丽,也少民间建筑堆塑造作之俗,而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甬上证人书院建筑装饰形象可分类为:动物形象类、植物类、吉祥文字符号类、人物类,分别探析其艺术形象背后的隐喻含义。在建筑装饰中,不但应用动、植物中的单体形象,而且经常将多种动、植物的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更多的思想内容。
建筑装饰作为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在反应书院文人艺术的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装饰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甬上证人书院建筑装饰主要通过雕刻的手段以及利用不同建筑材料形成一些艺术形象来装饰建筑。梁思成先生认为,雕刻乃民居装饰中最为古老的艺术,“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雕刻艺术是建筑装饰艺术的开端,在上千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雕刻常用工艺手法,通常划分为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四种类型。
甬上证人书院建筑主要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要装饰手法。此三种装饰手法的雕刻工艺基本类似,其类型根据材质的不同来划分,各种装饰材料的工艺根据装饰部位和材质的特点灵活运用,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木雕
中国古代的木雕技术源远,木雕和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甬上证人书院建筑木雕表现手法主要为线雕和浮雕两种类型。
线雕是木雕中技法最简单的工艺。书院建筑月梁上有卷草花纹、梅花花纹等线雕(如图1.1)。由于线雕的表现能力较弱,官式建筑装饰中较少见,但由于其工艺简单,在宁波民居却中较为常见。
木雕中的浮雕分高浮雕(如图1.1)、浅浮雕(如图1.1)。浮雕工艺先用特制工具在木构件上铲凿,层层雕凿形成凸出的装饰主体,浮雕层次突出、装饰形象立体。浮雕的装饰手法在甬上证人书院中随处可见,如檐下精致雕刻的梁枋、各种造型的梁坨、门窗隔扇等;也可作为类似绘画的装饰挂件,选择材质上层的规整木料,雕凿具有故事情节的人配以文字,可作为陈列装饰又能以文字向来访者介绍书院建筑的历史背景。
图1.1木雕实例图
石雕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材料为主的结构,石材仅在需要防潮的部位使用,如柱基础石鼓,地面石漏等,因此石材雕刻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多为表面性的装饰,多平雕,少有立体的圆雕部件。
甬上证人书院墓区采用了大量石材圆雕工艺,圆雕特点是将石材雕刻成三维立体的凹凸效果。这些圆雕作品多是装饰性的建筑小品。万邦孚墓前一对马的石像生石柱上的对狮、牌坊上的抱鼓石等均采用圆雕工艺(如图1.2),工匠们精准地抓住这些动物特点,在原石上先打出坯子,再按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凿出大致的轮廓,稍加整理后再雕琢细,最后用磨石、剁斧凿剔多余部分。如万邦孚墓前战马石像,其体型高大,身披铠甲,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可见工匠们雕刻技术精湛。
砖雕
砖雕在砖体上进行的雕刻,制作工艺主要分刻活和捏活两种。
刻活的做法与石雕接近,用錾子、木敲手、磨头等工具(如图1.3)在青砖上雕凿出花纹或形象图案的建筑装饰部件,宁波民居主要采用当地烧制的青坯砖。把七成白灰面加三成砖灰面及少许的青灰浆调匀后将残缺之处找平,再加糯米汤浸润砖刻表面,使其具有经久不碎的特点。石灰多利用海产贝壳烧制粘性极强的蚌壳灰。捏活是指用预先调制好的柔软黏土泥,在墙上人工捏成需要的造型,干后再涂抹青灰浆。砖雕中的捏活与刻活不是独立分开的,捏与雕刻需要互相配合,如书院山墙山面上的砖雕龙形象,其主体部分用捏制的手法塑造完成,而龙的眼睛、长须、龙麟、龙爪等细节部分多需用刻刀细致雕刻而成。砖雕比石雕的造价要低,加工较易,故在明清时期成为民间建筑外檐装饰的重要手段,广为传播。砖雕在宁波地区民居的装饰中被广泛采用,主要用于屋脊、门楼、檐下、墀头等处的装饰。
图1.3
甬上证人书院砖雕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其用线平刻较多,画面较为单纯,用线简练,粗放刚劲,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并没有豪门大宅繁复的雕刻画面,符合书院追求素净、质朴的意境。
作者简介:
周景崇,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艺术人居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