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敦兵】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先秦诸子思想碰撞的内在机制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02-17 19:36:35
标签:

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先秦诸子思想碰撞的内在机制

作者:黄敦兵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初八日乙巳

          耶稣2025年2月5日

 

 

 

《思想的碰撞:学术批评史视野下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高华平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168.00元

 

先秦诸子间的“百家争鸣”,历来被视为周秦之际学术辉煌的代名词。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为辉煌和最具原创性的成果之一,先秦诸子学在形塑中华民族学术范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智慧等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的诸子学研究论域广阔,在概念辨析、思想解读与文本梳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先秦诸子学放射更大的学术光芒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众多的研究中,高华平教授的新著《思想的碰撞:学术批评史视野下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下简称“高著”)重在整体和综合的研究,揭示了先秦诸子思想碰撞的内在机制,凸显了先秦诸子学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从问题意识上看,高著围绕诸子“为治”的时代主题,旁征博引,穷流溯源,尽力挖掘新的学术生长点。

 

先秦适值中国政治、社会大动荡、思想大聚合的大变局。面对巨变,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著述大盛,中国早期学术社群逐渐形成。高著指出,先秦诸子的争鸣是严肃对治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探讨“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制度的重建、人格重建和文化理想的重建问题”。

 

先秦各家在批评诸子时,也凸显着先秦诸子哲学思想自身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高著从整体性批评视角看《论语》,不仅重新发现了《论语》作为“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史”的新面貌,也发掘了原始儒学发展中所充满的“一种自由平等的学术民主氛围”。作为“百家所从出”,道家主要有南方老庄、北方杨朱和稷下三系,而老子以“百家之祖”的身份所作的学术批评,不过是对诸子百家尚未成熟时的“思想因素”的批评。如果从学术批评史的角度考察“百家争鸣”,那么诸子及各学派间学术思想的碰撞、吸收与扬弃活动中便内蕴着一个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机制。

 

其次,从研究视野上看,高著承继了历来综合研究的优点,不再局限于一家一子的研究,为学术界的诸子学研究指出一个新的着力方向。

 

高氏此著,在学术界首次对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议题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学术史疏解。当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的序中指出,考论诸子年世“三病之首”的,乃在于“各治一家,未能通贯”,治《墨子》者不能通《孟子》,治《孟子》者不能通《荀子》,造成“乖戾自见”的毛病,因此需要将前后二百年的历史进行“排比联络,一以贯之”,重建诸子书的信度与“整统”。

 

由于我国的学术界现在尚未建立起“学术批评”或“学术批评史”的学科,高著从学术批评史视野下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进行综合研究,便能更好地契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特色,重新“发现”诸子学研究的新议题。高著主张,对于孟子“辟”杨墨、荀子“非”思孟等历史文献记载存在模糊之处的地方,及墨子“非”执有命者、管子《立政九败解》所非者等处,当补充“历史缺环”,描述出争鸣的“全息图”或完整历史轨迹。大多数学者只注意到墨家的“非儒”,冯友兰等学者看到了后期墨家对老庄和其他各家的批评,实际上墨家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摄取与吸收及摒弃,才最终发展到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也是在与其他诸子学派思想的不断激荡和碰撞中,批判地继承了其他学派的某些因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梳理纵横家的学术立场、对诸子思想的评论或批评,作者重新发现了纵横家的学术性及其学术思想价值,彻底突破了将纵横家作为“术”或“策略”的外交活动来研究的局限。名家学术批评有内部“名辩”“名学”论争和对外的“名法”“礼法”论辩,在与儒、道、法等日渐融合而转向“正名”或政治伦理化后,最终归于消歇。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大舞台上,“当时每一个诸子学派都曾积极参与到了那个时代的学术大合唱中,在对其他诸子学派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中,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学术的繁荣与辉煌”。这是作者数十年矻矻以求,在文史哲汇通领域用尽心力而“磨”出的一方学术利“剑”,照亮了诸子学研究的“林中空地”。

 

再次,从研究的方法上看,高著泛观博考,将现实问题与观念论争结合起来,全景呈现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

 

作为国社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的一部分,高著40万字的精装本大书,以绪论、结语加八章专论的“满十”形式,以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宏观评论了先秦儒、道、墨、法、纵横、名、杂、阴阳、农家、小说诸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全面梳理了百家争鸣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下》中说:“夫六艺并重,非可止守一经也;经旨闳深,非可限于隅曲也。而诸儒专攻一经之隅曲,必倍古人兼通六经之功能,则去圣久远,于事固无足怪也。”因此,欲窥古人之全体,必须兼用“训诂章句”“疏解义理”及“考求名物”的治学之术。高著兼通经子,兼采中国古典学研究方法之长,利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在清理各家论辩立场、话题及其侧重点的同时,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诸子内部及诸子之间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和文化理想而展开的学术论辩。

 

先秦百家争鸣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繁荣或哲学思想自由的样本,经过诸子百家之间和各学派内部的相互批评、吸收、演变和整合,在秦汉以后形成了新道家、新儒家、新法家等,近代以后又逐渐形成现代新儒家、当代新道家等。现在正是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较好时期。虽然先秦诸子研究著述汗牛充栋,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与弱点,而高著所开掘的这一研究方向,完全可以作为有益的借鉴。

 

总之,高著从学术批评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先秦诸子争鸣的轨迹和发展机制,将“百家争鸣”解读成先秦诸子百家之间及其内部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这便从根本上开辟了研究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