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作者:杜泽逊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正月初八日乙巳
耶稣2025年2月5日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这是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几部典籍。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以及权威的阐释,成为最高学问、治国纲领、是非标准。直到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教育部宣布取消经学学科,经学失去权威地位。可是,这几部经典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其他学科认领了。《书经》《春秋》被历史学领走,《诗经》被文学领走,《易经》被哲学领走。《仪礼》边缘化,当前大中小学教材中,好像没有看到一句《仪礼》。
那么,大部分经书被认领,继续读,继续注释,继续出版(包括《仪礼》),是不是“经学”就继续存在了呢? 我们举个例子。打开《书经》,开头是《尧典》《舜典》,在古代,《尧典》《舜典》是如何指导治国的呢? 尧是明君的榜样,他把帝位传给舜,经过复杂细致的考察,可心可意,而把自己的儿子丹朱排除在外。舜也是帝王表率,他把帝位传给禹。大禹治水,开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无论能力,还是道德,都是不二人选。帝位的禅让,可谓千古佳话。中国人相信伯乐,只有伯乐认识马群里的千里马,一般人是不认识的。因此,选择千里马,伯乐有话语权。尧最了解舜,舜最了解禹,尧和舜都是伯乐。这就是中国人的“选贤与能”。历朝历代,都把尧舜作为明君的代表。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毛主席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六亿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什么样的主人? 像尧舜那样的主人。帝王有帝王的榜样,大臣有大臣的榜样,父亲有父亲的榜样,妻子有妻子的榜样,儿子有儿子的榜样。《诗经》第一篇《关雎》,经学家的解释是:“后妃之德。”周文王的夫人,积极主动寻求优秀女子,共同辅佐周文王。经学致力于树立理想和榜样,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学习历史,中国有个原始社会,代表人物也是尧、舜。当时没有剩余劳动成果,所以产生不了剥削。作为部落首长,也颇为艰辛,所以出现“禅让”。可以说历史学上的尧舜,和经学上的尧舜,是天壤之别。历史学上的尧舜,是艰苦时代的部落首领,不可能成为“千古榜样”。从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同样读《书经》,读《尧典》《舜典》,经学上和史学上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差别很大。我们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拥护的帝王是尧舜那样的明君,这是传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哲学”。这一文化信念,毫无疑问是正面的,“六亿神州尽舜尧”,是美好的。但是“经学”取消了,这个文化传承就中断了。虽然《书经》还在继续念,却不再致力于树立榜样和理想,而是走上“六经皆史”的康庄大道。
我国的旧史学其实是自觉继承经学的。司马迁修《史记》,他说是“上继《春秋》”。历史上认为《春秋》是孔子修的,它的基本办法是讲历史故事,当然是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讲真实的故事,让读者自己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司马迁如何继承《春秋》呢? 他写的列传我们爱读,第一篇列传是《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有什么突出贡献,可以列为《史记》列传第一篇呢? 应该说没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周朝消灭了商朝,天下是周朝了,作为商朝后代,不能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采野菜吃,饿死在山里。就是他们的事迹。这是什么精神? 是气节。这个“节”是重要传统。班固《汉书》详细记载了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作为大汉的使者,出使匈奴,被扣住了,让他到遥远的北方牧羊。他手里总是举着可以说明身份的节,他是大汉使臣,无论死活,无论这辈子能不能回去,都不能改变身份。这就是“节”。文天祥从容就死,不能投降,这也是节。假如不讲究节,那么日本鬼子来了就可以和日本鬼子合作,而不存在廉耻了。所以,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弘扬。
张之洞强调“由经学入史学”,自有他的深意。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命根子,它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不仁不义的人不可交”,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有人认为,史学家的道义感,会影响修史的真实性。请问没有道义,还要史学干什么? 假如你认为五经继续读,继续注释,继续出版,经学就在继续,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只有用经学的方法思路阐释经典,才叫经学,才能更全面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历史学家读经典,理解上有自己的史学角度,无法取代经学家的阐释。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确是实事求是的文化路线,而且对当代中国来说,是紧迫任务,关乎国家前途。这个结合的前提,是全面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不能忽略经学传统。而经学传统的传承由于辛亥革命后取消了经学学科,就变得格外困难,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完成“双创”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