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亮】丘成桐先生《大宇之形》读后感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02-17 20:02:40
标签:

 丘成桐先生《大宇之形》读后感



 

《大宇之形》

作者: [美] 丘成桐 / [美] 史蒂夫·纳迪斯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原力

 原作名: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译者: 翁秉仁 赵学信

 出版年:2018-1

 页数:510

 丛书: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

 ISBN: 9787535794482 

 

 

寒假期间思考2025年的计划和战略,有朋友建议我重视自己在硕士期间学习的数学专业,经过认真思考后,觉得朋友说的很有道理,毕竟我进入哲学的路径还是先从科学哲学进入,之后才慢慢“收敛”到中国哲学。

 

科学思想史的那段学习经历对我的确是刻骨铭心的。2010年到2012年底,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博,首先在北大哲学系的科学哲学方向就读,师从刘华杰教授,同时也经常旁听吴国盛教授开设的课程,当时科学哲学的师生们的学习阵地在北大西门外的承泽园中,很是幽静。曾经还有一段时间,我向科学哲学中心的主任吴国盛教授申请了园子中一个湖底干涸的小湖,和北大耕读社的朋友们一起,在湖底耕读种菜,过上了真正“晴耕雨读”的日子,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再之后,我也转入了中国哲学方向,承泽园那边之前属于科学哲学中心的小园子被划给北大国发院使用,吴国盛教授也离开北大,到清华大学开创了科学系,真是恍如隔世。

 

距离那段时光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我还是记得那期间自己的思想突破。具体的收获主要是如下几点。首先,我了解到西方的自然的观念从古希腊的有体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是有一个巨大的断裂的,我获得了一种类似于后来在尼采的谱系学中那种智识发现或者说体验,看到了思想发展中巨大的断裂和深渊,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这头,看着深渊那头古希腊那头的另外一个科学世界,在古希腊的对自然的研究中,神性的光辉、哲学的思辨和科学的探索彼此缠绕,美丽异常。虽然在具体的科学和技术的贡献上,现代科学技术显得极其强大,但是古希腊毕竟建立了一个能自圆其说并且和其其他成就(哲学、艺术和美学)等圆融一体的科学和数学成就,这个思想上的美丽如同古希腊神殿那般壮美。

 

其次,我理解到了中世纪晚期思想的重要性,近代科学和数学是从中世纪晚期演变(或者断裂)而来,而非从古希腊演变而来,在博士一年级的课程中,通过学习《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哥白尼革命》等著作,我比较详细和系统理解了中世纪晚期的经院哲学如何演变为近代科学的极其精彩的思想发展历程。在其中,科学、哲学、神学和实验技术四方面的纠缠和相互影响真如史诗搬精彩,尤其是深刻意识到近代科学的哲学意义背后需要一定的神学修养,这对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科学和宗教是矛盾,是水火不容的)完全是颠覆性的。牛顿的新综合和集大成的成就如此之大,太成功以至于把很多东西都遮蔽了。

 

其三,我真正领略到文科研究的美妙、精微和严谨,而这首先是通过科学思想史给我的,有了这个思想铺垫,我再进入其他的哲学学习就顺利一些了。其四,结识了一批从理科或者其他专业转入科学哲学的师友,很多人既有极好的学术素养,同时还有文理科的综合视野,还有的颇有侠义的精神,我至今都很珍惜这些师友。

 

其五,深刻意识到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对近代西方科学革命有深刻的理解,用美国著名科学思想史家伯特(《近代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作者)的话,近代哲学可以理解成对于科学革命的一系列回应,并且绝大多数是并不那么成功的一系列回应,他列的名单中有那些在西方近代哲学史学习中如雷贯耳的大家,但是在伯特这里,他们被和牛顿的思想勾连,并且在很多方面,显得并不是那么“伟大”(相比于牛顿)。也只有从这个意义,才能充分理解之中国近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的充分含义,西方科学和西方宗教,携手进入中国,坚船利炮纷至沓来。西方中世纪到近代的断裂移植到了中国,也在清代和现代中国之间,撕开了思想的极大的断裂。而这解释了我高中喜欢读唐诗宋词,喜爱看四大名著和武侠,但是总在古典中国和现代中国中感到一种巨大的撕裂感。

 

回头来说数学。我硕士期间也曾有一段时间,希望能成为数学研究者,选择的研究方向也是数学物理,是和物理学中的统一场有关的数学理论,如果要深究,可以和这段科学思想史关联。寒假期间,为了把数学捡起来,我重新再看高中的数学课本,但是已经学习了哲学的我自然和之前很不一样了,我希望能有更高的观点看数学,因此希望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结合起来,寒假期间找了不少书,《大宇之形》是其中我非常有收获的一本。

 

寒假期间,我发现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写过一本讲自己的数学研究过程的科普书,也就是《大宇之形》。寒假期间,我快速看完了这本书,了解到丘先生的工作和一般数学家不一样,他对几何学的痴迷和对于希望理解物理(或者说近代意义上的自然)背后的数学结构是联系起来的,而物理和数学在邱先生等研究的卡拉比-丘空间等理解中又是双双携手把家还,彼此唱和,相互促进,极其美妙。超大尺度(黑洞,星系等巨大的空间尺度)和超微尺度(普朗克),这中间隔了多少个零,但是那些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竟然想在这中间建立统一理论:统一处理无穷大和无穷小,这还不够,这个理论还必须是比较美的,是简洁的(数学意义上的简洁)。这些研究中的过程和张力,丘先生在此书中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真是一段壮丽的思想冒险。

 

后来进一步了解丘先生的父亲、丘先生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以及最近二十年他在中国大陆做的教育努力,还研究了下目前很多家长热衷的所谓的“丘班”。在寒假期间的十多天内,我有时沉浸在时空的美丽的数学结构中,有时共鸣于丘先生的爱国之忠,也惊叹于丘先生的古典中国文化的修养,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寒假。也为2025年的江汉精舍的数学板块(强调数学的思维、数学史和数学之美)打下了好的基调,邱先生真是一位值得我敬佩的一位大先生。当然,这些也都可以放在当下中国教育大战略的背景下理解,如果认真看了丘先生的书,理解了他的思想,我想对于我们理解如今的强基计划是很有意义的。(精舍专注于数学、哲学、历史三个学科的强基计划的人才陪伴和指导)


 

汪亮2025年2月16日于仙桃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