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综述|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3-25 14:23:55
标签:

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时间:西元2025年3月18日




2025年3月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 “汲古论坛”第三十五场学术活动,以“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为题,邀请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吕明烜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宫志翀副教授出任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秦燕春研究员、谷卿副研究员参与对谈。四位学者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讨论:儒学视域中的器用和技艺,从工夫视角理解人性自然的教化实践,心性之学与体物的工夫,观象、造物、用器的整体把握,人与器的相互塑造,儒学实践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发展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彭志副研究员主持讨论。在京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出版单位的学者和特邀媒体代表近40人参加活动。


吕明烜的演讲围绕“儒学视域中的器用、技术”展开。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哲学界本世纪初以来的趋势,超越宋儒、返归汉儒,经学开始复兴,中国古典学也逐步建立;以此为起点,新一代的哲学从业者在高度称扬港台新儒家心性之学卓绝贡献的同时,更要让经学和古典学进一步落地生根,这就需要对生活世界有更为整全的把握和更为到位的深翻。单就“器”而言,工具层面的理解仍待深入,技术层面的思考也大有继续推进的空间,进而扩展到制器技术与修身技术、治理技术的同构及其实践把握,则其可敞开的维度、可拓展的内容就更多。关于器用与技术的理解,吕明烜从三个方面强调:一是要以器用和技术作为切入点,理解器与人、技与人的关系,从而理解人的存在境况与实际经验,并为改变世界提供抓手;二是应该基于整全性的生存把握,综观器用、制度与心性等不同维度,若是缺乏制度想象,心性之学对于人和社会的认识很可能失之单薄,缺乏器用和技术理解的制度之学也同样如此,而心性之维对于器用、技术和制度来说也不可或缺;三是要重视思想的载体,因为工具和用品不仅反作用于人体的塑造,而且塑造着人的思想,就此而言,工具技术、身体技术与社会技术具有同构性。


主谈人吕明烜发言


本着上述思考,吕明烜锚定器用、技术与人之生存的关系,着意于从习见材料敞开问题域,用意义追溯的方式磨炼解释力,为此选取了车舆纪原作为例证,具体展现中国文明对于器用、技术和生存体验的整全把握。“纪原”这种独到的叙述和展示方式,通过对器物的追溯、刻画和梳理,在事实求真的功能之上,更要实现文明定位、意义表达和价值阐发的根本追求。而“车舆”之所以成为纪原的对象,是因为这一特定器具在传统社会从日常生活到文化经典都相当重要,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吕明烜从各个侧面考察车舆的工艺体系和思想叙事,揭示制作器具的主体之人的实践能动性,彰显了人在“道”“器”之间的枢纽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器对于人的适配功能不仅是满足与迎合,更体现在节制、规导和指引,因此成为合理生活得以调正和校验的标尺。以“纪原”的方式描摹“器用”所实现的思想校准,吕明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圣人及后世巧匠的形象;二是提供了把握以及裁判器物的历史基准;三是刻画了器物功用的层累叠积,更加关注丰富综合的人类生活。



主谈人宫志翀发言


人如何切己做工夫,宫志翀指出两个面向,一是由“格物”通达天地万物,一是由“制器”反观人性自然。技术、器具其实是人自身存在方式的延伸,也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中介。运用技术制作和操控器具的过程,就体现着人与天地四时万物的意义交互。早期儒学的人性论探讨,往往取材于外部世界的某个自然事物或人工器具,以譬喻的方式阐明义理。比如孟子借用了天然的杞柳与加工的桮棬,用于主张道德仁义跟人性自然的内在关联。跟这里的植物譬喻一样,孟子的四端之心也隐含了植物类比,因为耑字就象是根苗分处于地面的上下,这可与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观点构成呼应:一粒种子已经包含了一根大树的全部。有别于孟子扬善的工夫,荀子的植物类比更注重抑恶的工夫,枸木必将待檃括、烝矫然后直,正如本始材朴的人性需要得到教化矫正才符合善。董仲舒的性禾善米之喻是用耕作来打比方,人性的良好潜能需要恰当的培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正是礼义教化让人性自然得以成全。自然与人文的意义交互,人性与教化的意义交互,这就是儒学工夫实践的场域,无论制器还是观物都涉及人的意义系统。而如果没有这种意义融贯的工夫,器与物就只会沦为被利用被计算的对象。



与谈人秦燕春发言


在与谈环节,秦燕春高度评价两位主谈人的专深研究和精彩讲解,并立足于心物双全(亦可双遣)的立场提出讨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的心性论,以无限心主导其丰富论述、宏伟建构,一向被视为中国儒学体系的主干。近二三十年来,物学论述的兴起与工夫论的侧袭,这可戏称作儒学之“物的复仇”。秦燕春提醒,对于心与物应保持同样的重视与戒惕,心物两端本是一端,最好是彼此成全、彼此深化,共同成就天德流行之境。如果从“体物的工夫论”着手,足以证实心物本来不二,兼有内在的心性体证与外在的文化创造。同样的理则也适用于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二者,也应保持同等的关怀与审慎。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要看到,在本体论层面固然可说是心物并重,但在工夫论层面毕竟要以心为首出。因此既可以期待物学对心学有所补足,更要意识到心学的深化能够大大推进物学的理解。不同的心性主体,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自然世界,也会导致不同的工夫实践,例如朱子的即物穷理、体得心知,与阳明的良知推宕、物得其理,就表明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途径。返察邵雍的观物论,其实是观道和体道,这种物学的工夫一定有心学为基本设定,不能脱离心性与精神。心学与物学,终须在道体流行的层面达到一真法界、齐出并观。秦燕春最后提到,工夫论可以对心性学、感物学、政治学起到很好的绾结作用,这需要把工夫做到实处,而非流于口头,她也以此与在座学人共勉。


与谈人谷卿发言


呼应着三位专家的发言,谷卿也强调了儒学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特性,而不仅表现为一套哲学理论。制器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器物制作,更是礼义秩序和道德观念在技术实践领域的具象化。儒学视域中的器,渗透着礼的精神,恰当地编织在礼的网状体系之中,系连着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提供出行的车舆是器,满足居住的屋宅也是器,建筑结构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人们的起居礼仪、社交规范与活动方式。人与器是交互依存的关系,人制作和塑造器,器物又对人有反向塑造作用。造物、用器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的自身认识加深的过程。儒学和道家、也包括中医传统,以通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观物就隐含着取象比类的原则。这里所谓象,不仅仅是表面的形象或意象,更是从形质色味到功能特性的整全之象。汉字的造字方式也不同程度具有象思维的特点,文字符号其实可说是一种器。甚至连数据和信息也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器,人在数字时代的技术统治之下,就成了数据这种虚拟之器的集成体。数据和信息在为人所用的同时,又对人类进行着塑造和控制。在这个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变革时代,儒学和传统智慧如何深度介入其中,切实发挥规导和指引作用,这值得学者深思。儒学自古以来就注重教化与成人的实践,理论上的建构也要落到塑造人格、滋养生命的实处,儒学的当代生命力依然有赖于激活实践智慧,通过经典诠释与制度设计实现创造性转化,能够持续回应现实问题。


现场互动


两位与谈人提出的看法,引起主谈人的共鸣。吕明烜表示,政治儒学对心性儒学有异议,并不在于形态上,而是为了寻找儒学建构的更强动力,无论是讲心性还是讲制度,其实都服务于儒学的新创造;数字技术拆解着生活的意义,这也激发了儒学从社会整体协同和身心整体协调的角度作出回应,拿出合乎人性的优化方案。宫志翀表示,不同的角度或路径,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侧重,但是彼此完全可以包容和借鉴;易学的象与数如果看作两个运算系统,它们各有其效,前者的关联思维和类比法至今仍然是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渠道,而且在数字时代描绘意义系统,象思维仍然具有活力。两位主谈人还分别回答了与会同学关于器用思想与性善论的提问。


随着会议流程的推进,主持人彭志依序概括每位学者的论点与理路,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再次照应了本场论坛的三个主题——“制器”“观物”“成人”。最后,彭志介绍了“汲古论坛”的学术宗旨,并向与会专家和在座听众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宣布论坛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