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綵莹 著《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4-10 23:41:38
标签:

魏綵莹 著《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出版

 

 

 

书名:《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

作者:魏綵莹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5-3

 

作者简介

 

魏綵莹,原名魏怡昱,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博士。曾任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学者。目前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级助理。关注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世变中的经学: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及学术论文数篇。

 

内容简介

 

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本书作者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切入视角探究廖平的经学与思想,从两个层面切入探讨: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经重构世界秩序;其次是廖平的学术所表现的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廖平思想摆荡在原有的信念与西学新知之间,其学术体现了西潮荡击下的传统学术、思想与信仰变迁的轨迹。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从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经学之路

第一节 平分今古:经学一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3—1886)

第二节 尊今抑古:经学二变与对群经的今古文观(1887—1896)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经学:走出今古之辨后的群经观(1897—1932)

小 结

 

第二章 让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节 传统天下观与“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节 重新“认识”邹衍的“大九州”说

第三节 《海国图志》诸书与经典意识之间

第四节 建立符合“经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图像

小 结

 

第三章 经学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间蓝图

——兼论近代学术上的意义

第一节 肇开世界大统与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第二节 世界万邦来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第三节 “世运轮转”与阴阳五行宇宙观的重解

小 结

 

第四章 传统与西学交会下的天学新论

第一节 日心地动说与王权为尊的天道观

第二节 人、天秩序:六合之内与六合之外

第三节 西方天文地理知识洗礼下的新分野观

小 结

 

第五章 《春秋》拨正下的世界秩序与中国——从“二伯”的理想谈起

第一节 《春秋》的“二伯”与世界秩序

第二节 对西方国际法的反思:素王礼制下的理想新世界体系

第三节 理想的政治体制与伦理观

第四节 视野的转变:从世界的“二伯”到中国的“二伯/二霸”

小 结

 

第六章 文质彬彬——大统理想的经学实践进路

第一节 以孔经文明为五大洲的进化坐标

第二节 文质调和的孔经实践

第三节 从“六经”到“十二经”:论廖平道器观的演变

小 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一、廖平著作

二、经籍与史料

三、报刊杂志

四、专书

五、学位论文

六、期刊论文

七、网络文章

致谢

 

摘要

 

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欲把经学扮演成时代的舵手,于学术思想史上别开生面。尤其是大约在甲午战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是其学术活动的原动力,他以经典面向现世的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的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因此廖平的“世界观”就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又廖平学术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甚巨,诸如甲午战争、维新变法、立宪与革命的风潮、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进化论、地理天文新知及各种科学等,因此其思想建构受这些学理影响造成思想变化的过程不可忽视。

 

廖平的世界观涉及整个时代的脉动,那么以下的问题是本文所欲探究的:第一,在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他对中国与世界的秩序安排是什么特色?孔经的根本精神是什么?第二,廖平为了使孔经为主体的传统学术能够适应当代,就势必要重释经学及以经学为主体的整套儒学体系。当时正处于所谓转型的时代,他在经学重释的过程中,具有个人的特色加上浓重的时代意识,值得我们去关注。也就是说,在古典(传统)到现代学术的建立过程之间,特别是根植于其思维意识当中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在受到西学碰撞之后的新旧知识交涉过程,有需要进一步的去发掘。这对关心中国学术思想如何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历程,是个重要与严肃的课题。

 

本文从两个层面切入探讨,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经重构世界秩序。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个从“天下”到“世界”的进程,“世界”逐渐取代了过往以中国居于中心的“天下”观念。然而对晚清学人而言,该如何为被世界边缘化的中国在世界中寻求定位,却是焦虑彷徨的过程。以《公羊》家的代表性人物康有为为例,他内心的版图中,属“文明”的“诸夏”已成了欧美,中国已落于“夷狄”的一边,对康氏而言,政体的改变正是扭转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当重要的关键。然而廖平的思想所展现的,却是另一种如何为中国定位的典型。他要将以三纲为精神、《王制》为架构的天子、诸侯体制普及于世,让世界成为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伦理共同体。也因着中国有三纲伦理为主体的经教,故能成为世界的“诸夏”,立足于中心的地位,从来不曾被边缘化。因此廖、康两人的孔子改制内容并不同调,本文的研究也点出了近代《公羊》学者内部思想、政治理念的多元面相。

 

本文呈现的第二个层面是廖平的学术所表现的时代性。例如对阴阳五行宇宙观的新铨说方面,他已经大力表现了对气化的宇宙观知识系统之质疑甚至否定,之后的古史辨派学者会用学术史的眼光重新考辨阴阳五行学说的来历,也是源于本有学术权威的崩溃,廖平扮演了承先启后的地位。又传统天人关系被西学否定之际,廖平也建构了自己的一套天学系统。虽然在他的主观意识上,“天人合一”的秩序不可撼动,但是为了要让孔子思想可以立足于当代,在将西学新知引入天学的过程里,无形中也使“天”的性质发生转化,有朝着现代自然天发展的趋势,而天与人的关系逐渐的疏离也成为必然的走向。处在知识扩张与价值观转变的晚清,廖平对经典内容的诠释也呈现了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出现价值观的重塑。

 

总之,摆荡在原有的信念与西学新知之间,廖平的学术体现了西潮荡击下的传统学术、思想与信仰变迁的轨迹。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