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儒宾院士《中国现代性的黎明》新书发表会侧记
来源:“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Humanism”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二月廿九日丙申
耶稣2025年3月28日
杨儒宾院士于2025台北国际书展举行新书发表会,介绍其最新著作《中国现代性的黎明》。这本书是《思考中华民国》的先行著作,主题围绕中华民国体制如何将中国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养分相结合。杨儒宾指出,宋明儒学,尤其是从阳明学到十七、十八世纪交替之际的道体论儒学,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关键思想。
在讲座伊始,杨儒宾院士与读者分享《中国现代性的黎明》、《思考中华民国》皆从学术性的观点思考当代政治问题,并强调需从历史的纵深出发,追溯思想的根源。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重新梳理王阳明思想与当代的关系。他特别指出王阳明不仅对明代影响深远,其哲学思想对整个中国乃至日本的思想界均有重大影响,更与当代中国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杨儒宾院士进一步探讨分享中华民国的奠立与良知学因素之关联,并从当代学者的解释、历史现场两个面向分析。当代学者例如侯外庐等左派学者提出的「资本主义萌芽说」,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海外新儒家的「良知坎陷说」、岛田虔次、沟口雄三等日本汉学家的「近代思维说」,都认为阳明学在近世晚期中国的复兴,与中国的现代化工程无法分隔开来。而从历史现场来看,如梁漱溟、蒋中正、陶行知,以及阳明学学者林茂生教授,也可见到王阳明学说的明确影响。
此外,杨儒宾院士也谈到王阳明良知学的出现,将心灵作为人的基础、知识的基础,良知即规矩,使人跳脱了一切的权威,以良知为唯一的标准。而民主(民权)的必然性依据也是良知。他指出,天民的依据在于性善,人人都有道德机会的平等,人人皆有道德的尧舜,「平民异业而同道」。而国家是客观化的良知精神,国民的依据在于天赋的国民资格,人人皆有政治机会的平等。天民与国民互相证成,构成了现代公民的内涵。他认为,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传入,中华文化传统元素被唤醒,并与新的思想交汇融合,彼此转化,终于形成了崭新中华文明之政治体制。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钩】真独特!宋王朝的“年号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