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作者:王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廿六日壬戌
耶稣2025年4月2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高质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凭借其高效便捷、应用广泛、即时同步等显著优势,不断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与格局。数字时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促进数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嵌,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丰富传播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涉及内容产出、受众参与、平台运营以及环境建设等多个环节,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肩负起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为此,一方面,应发挥政府部门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推出文化宣传的精品佳作;坚持引导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热门数字传播平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量提升,并通过政策扶持、成果转化与收益激励等促进更多力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之中,构建数字化传播新格局。另一方面,应打破行业壁垒,推出“专家学者+”等文化传播组合,鼓励多种途径的合作与共创。发挥专家学者的文化研究优势,从选题、内容、技术等方面综合保障传播效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从PGC(专业生成内容)到UGC(用户生成内容)再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进步推动了内容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欢迎度。在“内容为王”的数字时代,我们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量,更要关注其传播内容的质量。要不断强化优质内容的供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播给大众。
其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将其转化为影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化传播资源,通过不同的平台与方式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分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积极推动数据库文化资源互联与共享,以更优质的内容表达与更便捷的内容获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其二,将技术要素与内容资源创造性结合,以技术赋能促进内容创新。以短视频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提供多种技术框架,使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特定的文化资源嵌入不同的技术框架之中,从而使文化资源在技术框架的构建下展现新的内容图景。其三,建构源于现实生活的传播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找准传统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契合点,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优质传播素材,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创新设计,并通过VR、AR等方式推动传播内容的具象化显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与“活起来”。
拓宽传播渠道
数字技术是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应坚持用好数字技术。
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根据人们的兴趣标签与浏览历史将对应的传统诗词、民间工艺等文化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不同的受众群体,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运用AI数字人进行网络直播,并借助直播间问答、投票、抽奖等方式促进文化传播由单向输出转化为双向互动,全方位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时空环境,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在场在线”的沉浸式新场域。一方面,加快博物馆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以VR、AR等技术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并通过“博物馆+网络视频平台+3D实景技术”的共建模式,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另一方面,采用三维虚拟技术、数码显微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文化遗产与文献典籍的数字化与可视化建模,使其得以立体重构与生动再现,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升传播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在内容上贴近受众、在形式上彰显创新,更要注重满足受众需要,确保能够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提升传播效果。
契合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追求与现实审美。为此,应以数字时代受众群体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受众在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特点,建立不同种类的文化互动区域,加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并通过组织开展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等云展览与云演出,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环境。此外,要结合当前流行趋势,精心打造与受众审美趣味相契合的文化内容,积极推动“国风”“国潮”出新出圈出海,促进文化传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达至受众端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娱乐化、大众化元素,并通过特效与动画等视听形式使受众获得鲜活有趣的文化交互体验,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我们要不断把握传播规律、完善传播机制,探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发展的新途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效度、广度与强度,不断满足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与情感体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助力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