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荣】乡贤张振珂:乱世中东阳文脉的守护者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25-04-23 23:21:08
标签:

乡贤张振珂:乱世中东阳文脉的守护者

作者:胡江荣

来源:“石洞飘遗芳”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廿五日辛酉

          耶稣2025年4月22日

 

按:浙江省东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95年(东汉兴平二年)建县,1988年撤县建市,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三乡一城”的美誉(“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影视文化名城”)。编者认为“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影视文化名城”是直接经济实力,东阳因此名列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第42位,而“教育之乡”则是根本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石洞书院等百余座书院的接力下,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历史上,东阳进士题名共有305人。早在1989年,《人民日报》赞誉东阳“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三十年后,东阳人才呈现“十百千万”的盛况,有东阳籍院士14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人,博士1300多人,教授和教授级高工10000多人。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编者曾和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王永昌馆长讨论,认为传统书院复兴在活不在建,难点是“学者要有境界,山长更要有格局”。因此提议深入研究全国书院人物,譬如石洞书院的郭钦止三代人创办七座书院开创教育连锁,其后各朝代六次重修坚持办学培养数万人才的民办教育壮举。本文介绍的张振珂力主白云书院和忠清书院中兴,同样当为世人所永久怀念。

 

 

 

张振珂故居

 

晚清乡贤张振珂:乱世中东阳文脉的守护者

胡江荣

 

在历史的长河中,晚清时期无疑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挑战的时代。然而,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上,仍有许多默默无闻却胸怀大义的人士,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守护着文化的火种。其中,来自浙江东阳马宅镇雅坑村的张振珂(1820—1889),便是这样一位值得铭记的乡贤。他用三十年光阴重建书院、修复祠堂、整理文献,为东阳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家世渊源与隐逸初心

 

张振珂出身于一个兼具忠义传统与深厚书香底蕴的家族,其先祖可追溯至东阳县令张潮。自始祖起,张氏家族便以崇文重德闻名乡里。其中,裔孙张志行尤为杰出,他文才出众,曾考中举人,却因在殿试时直言时弊而触怒权贵,最终选择返乡归隐。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因其“力学有行,乡里推服”,三次征召入仕,但张志行皆婉言谢绝,并赋《辞聘》诗明志:“自有夔龙熙帝载,山中容我作巢由。”朝廷感其高洁品性,特赐号“冲素处士”。自此,张志行归乡后致力于推动家学发展,为家族种下了绵延不绝的文脉种子。此后,尊师重教之风在张家蔚然成风。

 

张家先祖中,明朝赠礼科给事中的康一公在婺州(今金华)修建试馆,为家族子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张家人才辈出:黄门公以清廉闻名,夏山公以道学传世,忠敏公以忠烈显扬,太史公以文章著称。他们或考中举人,或入选翰林,或任职六部,科举功名代代相继,彰显了家族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力。至廿三世孙张从信时,家族从托塘迁居雅坑,枝繁叶茂。其间,张从信主持修建雅溪桥等公益设施;张振珂祖父张洪济扩建别庙,其父张德选更为殿堂题名“敦睦堂”,奠定了家族文化根基。

 

张振珂自幼便深受家族优良教育熏陶,青年时期师从金盘王璜溪等名师,学业精进。二十七岁时,他筑室于香鸾山洞,藏书上万册,潜心研读典籍,同时与东阳吴品珩、永康应宝时等金华八骏论道谈经,学问日臻成熟。张家世代恪守“四勿”家训:“秉礼而著为孝,勿以非礼辱先;本礼而发为慈,勿以非礼启后;从礼而见为义,勿以非礼任事;由礼而广为仁,勿以非礼接人。”这段简短却深刻的家训,不仅成为张振珂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也贯穿了他一生的行动轨迹。正如他在《香鸾山馆试草》中所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种隐逸生活持续近二十年,直至咸丰三年(1853年),因仙居匪患波及东阳,张振珂方才走出山林,投身更广阔的社会事务之中。这一转变,既体现了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折射出家族精神在他生命中的深远影响。

 

二、烽火中的文化救赎

 

当年洪秀全攻战婺州,试馆毁于大火,只剩断壁残垣。当年副贡张鉉公路过遗址时曾作《行馆记》,殷切期盼子孙能为此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张振珂父亲主持,选族中青选、精选、德锋、卓然、一鉴等人重建婺州试馆。其父亲在重建的第二年不幸离世,由张振珂继而主持完成,并撰写了《重建金华试馆记》。

 

咸丰五年(1855),当战火焚毁了白云书院,使其“栋宇倾颓,典籍散佚”时,张振珂联合金志仁、卢钰等乡绅筹资重建。这一工程历时十年,最终不仅修复了景行堂祭祀许谦、张国维等乡贤,还增置学田四十亩,延聘名师、制定学规,使书院成为“户外恒满”的求学圣地。同治三年(1864),他又主持修建忠义祠、节烈祠,祭祀同年间殉难忠烈,延续地方文脉。

 

 

 

东阳市白云书院

 

同治十年(1871),五十一岁的张振珂在黄大户村原张氏义塾旧址倡建忠清书院。尽管首期工程于次年毁于台风,但仍在同治十三年(1874)完成讲堂、斋舍等主体建筑。在管理方面,他参用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设立“同文会”“兴文会”管理院产,开创了制度化的书院管理模式。其族弟张炳荣在《忠清书院志》中记载:“始自庚午(1870)逮庚辰(1880),十一年终如始”,充分展现了张振珂在困境中办学的坚韧精神。

 

除了修建书院外,张振珂还继承了祖辈义行文化,积极参与家乡公益事业。例如,道光年间饥荒时,其祖母马氏曾捐粮五百余石赈灾。张振珂与其兄张烒珂耗时13年建成夏山大桥;与兄张景珂费时19年筑成歌山大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彰显了张振珂一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精神遗产的现代传承

 

张振珂晚年仍致力于文献整理工作。光绪六年(1880),他又主持修葺东阳学宫,临终前仍在筹编吕祖谦年谱。他的故居“四份厅”现存有《香鸾斋试草》《金刚经如如解》等手稿,印证了其“读书须身体力行”的治学理念。2020年张振珂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上,著名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坦言家族“明理求真”传统对其科研的影响,这与张振珂“不求显达但求明理”的训诫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当代学者研究显示,张振珂构建的“家训、书院、文献”传承体系,与东阳“宋韵”文化中的婺学精神一脉相承。他重修的忠清书院历经146年发展,如今已成为湖溪高级中学,培养出北伐名将金佛庄、省委书记张云川等众多英才,印证了以明理育人为首要的教育理念。此外,张振珂主持重建的张氏别庙在抗战时期庇护了东阳中学师生,成为教育火种的庇护所。他刊印的《忠清书院志》《东阳乡贤录》,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地方记忆。

 

四、文化担当的实践典范

 

从香鸾山洞的孤灯黄卷到忠清书院的书声琅琅,张振珂用一生诠释了传统士人的文化担当。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行动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以个人的力量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无论是修复祠堂、重建书院,还是修桥赈灾、整理文献,他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社会责任感。

 

张振珂的一生,是晚清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巨变时的一种典型选择。他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以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了家乡的文化传统。他的努力不仅保护了东阳的文脉,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正如其手订《忠清书院志》所言:“将以先贤之矩护作后学之津梁”,这种将个人修养与文教传承相结合的实践,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五、永恒的文化精神财富

 

张振珂的故事,不仅是东阳地方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乱世中顽强生存的缩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位乡贤的事迹时,不仅应铭记他的贡献,更应从中汲取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振珂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东阳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怀揣对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位杰出的乡贤,让他的精神在新时代中继续闪耀光芒。

 

 

 

雅坑村

 

作者胡江荣:

 

浙江东阳人,高级经济师,光荣浙商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