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与精神人文主义的当代探索 ——《杜维明对话集》学术工作坊在京举办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4-24 21:16:23
标签:

文明对话与精神人文主义的当代探索

——《杜维明对话集》学术工作坊在京举办

来源:“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廿六日壬戌

          耶稣2025年4月23日

 

2025年4月18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杜维明对话集》工作坊”成功举行。工作坊以“文明演进的二重性:社会的自组织性和理性设计的限度”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杜维明对话集》中体现的学术思想展开深度对话。

 

 

 

(会议合影)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姚新中主持。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在致辞中对诸位学者到来表示感谢,他认为杜先生一直关心中华文化的解释和传播,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引发很多关注。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孟庆楠表示,今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对杜先生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非常重要。杜先生一直致力于构建文明间的对话,这不仅有助于让中国的思想文化等以一种能够被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世界,更在比较视域中开创了重新诠释中华文明特质的认知范式。

 

学术研讨分设上下半场,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曙光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主持。在上半场谈论中,姚新中教授说,在杜先生的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文明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杜先生对话中的“他者”,关注世界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宗教对话理论、跨文化研究等各个方面,这些对话代表着对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反思的结晶。

 

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重点提到了关于科学与文明问题的一组对话,认为不能将自然看做客体之间的集合,如果缺失了主体视角,自然和人类间的疏离就会越来越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祥俊教授谈到,杜先生在对话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社群与宗教性,其核心是人文或者说“他者”的问题,而讲人文与社群,就应当重视中国自身语境中我们的存在感受和观念立场。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认为,杜先生的对话集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个人的涵养和社会的变革、地方性传统与现代性反思之间的张力。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访问学者张卫红表示,杜先生开辟了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文化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等诸多论域,其思想不仅具有引领性、开创性,而且他本人还是一个行动中的学者,通过“回儒对话”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得到发展的事例,可以看出杜先生对文明对话的巨大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教授对亚洲价值观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亚洲价值观主要以仁爱、孝悌等为代表,能够体现“理一分殊”的思想。杜先生致力于将其推广到全球,而他这么做的背景,是与全球化浪潮相伴的对共同价值观的追寻。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蒋丽梅教授在发言中谈到,文明演进从文明进化论的角度说,本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个人与社群关系的探索当中,更赞成以社群的概念重新去梳理社会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皮迷迷副教授说,杜先生的文明对话在过去和现今的具有两重意义。在新的全球局势当中,儒家能够给世界提供什么,杜先生的努力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的方向。同时,杜先生对于宗教的重视,也极具启发意义。

 

 

 

(会议现场)

 

下半场讨论,张曙光教授阐发对社会自组织和理性设计的思考,将其归结为哲学方面天人关系特别是自然合认为的关系问题,并从传统和现代社会的比较方面,指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自组织和理性设计具有差异性。

 

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说,杜先生的对话,不是像柏拉图或历史上佛道对话那样非常激烈的,而是文明与思想之间交流和沟通,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更体现出杜先生对于精神性的理解。

 

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表示,一方面感受到杜先生的书是有深远考虑,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发展对话的现实困难。杜先生的讨论很有必要,但又略显超前。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认为,在杜先生回到北大前后,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可以看作两个不同阶段,但杜先生的基本思路是一贯的。杜先生讲的儒家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儒家,而将其置于世界文明之中,进行了新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谈到,当前现实情况是,许多人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所抵触,开展对话其实是很困难的,杜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开展对话的范式,并认为儒家的“忠恕”之道对发展对话而言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说,在他个人眼中,杜先生的学术形象是个沟通者,他期待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在未来,我们所面对的对话空间可能和以前不同,但通过对话希望达致的价值是近似的,杜先生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梧副教授指出,对话集中有将近五篇都是以如何理解人、认识人为主题,这是原点性的问题。杜先生和霍鲁日的对话反映出,今天的高技术条件对“人”构成了重大挑战,如何化解和弥合技术对于人的挑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常达说,对话集背后体现出了杜先生对于文明背后的稳定性的关怀,在“国家-社会”这一二重性框架内理解其思想,或有更多的可能性。

 

 

 

(会议现场)

 

闭幕环节,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崔秀军回顾了对话集的编纂过程及学术考量,王中江教授总结道:“本次研讨不仅是对杜维明先生学术思想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文化现代转型路径的集体反思。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对话精神彰显着中国智慧的时代价值。”

 

供稿:张小宇童

供图:张若羽

编辑:陈茂泽、黄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