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更化—首届儒家公共政策论坛成功举办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3-10-20 19:59:41
标签:


教育之更化—首届儒家公共政策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弘道书院 官方网站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10月17日

 

 

2013年10月17日,弘道书院在北京问天阁举办了首届儒家公共政策论坛,本届论坛以“教育之更化”为中心议题。学界、政界、教育界、传媒界等数十位贤达与会,他们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九三学社、湖南大学、语文出版社、北京市教委等单位。《文化纵横》、《21世纪经济报道》、《教育家》杂志、《经济观察报》、腾讯网等各大媒体进行了对本届论坛的报道。


 

中秋院长致开幕词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姚中秋院长首先以《诗经•小雅》之瑰丽辞章欢迎与会诸贤。在之后的开幕词中,姚院长介绍了弘道书院成立以来的情况,并阐明书院恢弘儒家精神,再现“中国式生活方式”之立院宗旨。姚院长认为,要实践这一宗旨,就必须将儒家精神落实到当下中国的制度实践中,这需要各界人士以公心为心,积极展开对话,儒家公共政策论坛即缘此而设。姚院长更指出本届论坛以“教育之更化”为议题,乃缘于儒家向以教学为先,行化天下,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儒家文教屡遭倾覆,不复旧观;故今日若欲更化,亦须以教育为先。况且否极泰来,时移世易,儒家历百年剥复,如今再兴之势已成,正如百川曲折,终流入海。姚院长认为在这个危机已成转机的时代,促成儒家文教之大转型并推动当代教育之更化的历史使命,正在于与会诸公的共同努力,而这也正是召开本届论坛的初衷和目标。


干春松教授主持会议



 姚院长精彩的致辞后,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干春松教授主持论坛正式开始。论坛按议程分成三大单元。

第一单元围绕“教师节日期调整与中国教育之更化”展开,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凌孜女士,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张健秘书长以及新学校研究院特约顾问王丽女士进行主题发言。凌孜女士近年来积极呼吁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并于2011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相关提案,推动了有关部门的政策响应。在发言中,凌女士自述心志,发愿为传统文化教育之复兴奔走。她将传统文化教育体味为“做人的教育”,是教人能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崇高而丰满的人生意境。凌女士以云南昆明童蒙幼教馆的蒙学实践为例,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照片展示,娓娓讲述了传统蒙学教育润泽性灵、丰满人心的功用,并认为惟有此种教育才能蕴育刚健有担当的中华少年。王旭明社长以其对当代浮华社会的冷眼观察,痛切指出当下中国,无论财富多少与地位高低,人人生活得异常粗鄙,美好、高贵与优雅恍如隔世一般。而他的切身经历则最终将他引向国学,以国学为安身立命所,并逐渐确信惟有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全社会国学修养的普及与提升,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典雅化。张健秘书长向大家介绍了其所主持的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丰硕性令与会者颇感振奋。王丽女士则呼吁积极引进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教材等资源,并就此提出真知灼见。国家行政学院徐鸿武教授与知名网络人十年砍柴担任了本单元的评议人。


 

凌孜女士发言





王旭明社长发言




张健秘书长发言




 

王丽女士发言





 徐鸿武教授发言 




第二单元以“教育目标与君子养成”为主题,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教授、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调研处马树林处长、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发言。于教授治教育史蔚然成家,演讲博古通今而又妙趣横生。寥寥数语,即勾勒了古典教育“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旨趣;沉郁顿挫,又痛陈科技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近代历史过程,感叹教育学乃至诸学科的急功近利化。于教授最后认为,惟有复兴作为意义兴发之学的儒学,为全社会提供基础的人文教养,才是教育的本分所在。马树林处长则向与会者阐述了其基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念而汇融传统儒家思想而形成的生长主义哲学体系之思考,颇为新颖独特。陈明教授以宏观的历史视野透析儒学复兴之动因,并探讨了儒学与中国当下公民文化之养成的关系。华本机构董事长李文明先生、《文化纵横》杂志执行主编高超群先生以及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杨汝清先生担当评议。


 

于述胜教授发言





 陈明教授发言




最后一个单元则集中讨论“中国经典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祝安顺主任、教育部社科司黄梓根先生、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围绕该议题各抒胸臆。祝主任完全认同其必要性,并就其实践路径发表卓见。他尤其强调应对《幼学琼林》和《孝经》两部古典作品进行重构编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扬其蒙学精华。黄梓根先生在积极响应这一命题的同时也对“国学热”中一些不良现象提出警示。冯哲院长则认为传统教育中的礼教与乐教具有熏陶儿童性情的特殊效用,应当首先考虑使之进入中小学生课堂的途径。冯院长以其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认为国学推广应当以民间书院为主力,并设想以书院为核心建设“儒家文化生态小镇”,再现儒家典雅、淳朴的生活形态。作为享誉海内的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对传统文化教育持“同情式理解”之态度,认可儒家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一席之地。杨教授赞赏作为德性教育的儒学,但也强调要使得传统文化能够真正的进入中小学之课堂,尚且需要一系列的现代性转化,不必操之过急。《教育家》杂志主编文迪先生担任了本阶段之评议人。


 

黄梓根先生发言




 

冯哲院长发言


教育应回归传统,应将数千年来延续不断的经典教育予以总结提炼,恢复到当代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领导干部教育乃至社区教育等一整套较为全面的覆盖体系,进而培养君子人格,塑造现代国民意识,在本次论坛形成了高度共识。论坛最后,干春松教授进行了总结,对短短数小时内的精彩观点感到十分欣慰,教育之更化,呼之欲出。

 

原文链接: http://www.hongdaojijin.com/233/i-1827.html 

责任编辑:李泗潮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