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笑非】关于读经教育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4-09-17 23:09:34
标签:
吴笑非

作者简介:吴飞,字笑非,号太常、经礼堂,男,辛酉年(西历1981年)生,山东济南人。业郑学,尊周书院(网站)、道里书院(网站)管理员。出版有《汉学读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4月)《礼学拾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关于读经教育

作者:吴笑非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豆瓣网

时间:甲午年八月廿四

           西历2014年9月17日

 

 

一、私塾的价值或必然 

 

1、小班教育。学堂不大,人数不多,这是必须肯定的好的教育。学堂可能出问题,就如幼儿园可能出问题,但必须看到,大多数学堂由于地小人少,可以有效避免许多大型中学尤其寄宿中学的严重问题。家长把孩子送到私塾或书院,对十多岁孩子而言,至少是放心的,至少孩子不会学坏。固然,孩子可能受到某些宗教的引诱,但一般来说,总比受到更常见的引诱要安全。某些人反对私塾,抓私塾小辫子,问题是你们能让中学乃至贵族学校更让人放心吗?这不仅仅是理念问题,而是地理人口决定的。或者也可以说,如果认同体制或某种舶来品的人也能办地小人少的小班教学,那也许读经教育真的就失去意义了。这也可以认为是私塾教育的改革方向,多元化一些,可以有更多的立足不同理念从而也诚实点的小班教育出现。当然,我个人首先希望更儒家或儒教的私塾出现。且我深信自由主义者们搞搞教育才能提高自我修养。 

 

2、对家长的教育。一般私塾会做,固然由于宗教情绪,这或许会堕落为灌输。但至少私塾指明了可能性,即为人父母者也有受教育的意愿,教子之道也必须学习。推广些,就是教化的可能,以私塾社学为中心的乡党厢坊教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儒生而言,就算为了教化,也要办学。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化才是可靠的教化。固然我也见识过私塾人士由于宗教性偏执而失败的乡村教化。 

 

二、私塾或书院教育的问题 

 

1、背诵是依赖重复的,则虽背过许多书,为了不遗忘,仍然要定期复习,付出许多精力。这个精力值不值得付出,或付出是否紧要,自然见仁见智,但至少是个毅力的考验。一般读经学校,乃至体制学校、父母祖父母,今日基本没有毅力方面的教育,则学生如何自己摸索并挣扎出毅力,且还是用到定期温书上,这是一个问题。而结果,就是读经少年的经典使用(仅指你说了他能想起来自己学过)能力,其实很难跟上老师的要求。 

 

2、读经教育的理念是储备了,将来自然可以理解。是否必然不好说,但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如果没有阅读古注的训练,没有五经的涉猎和性理学(或讖纬)的熏陶,没有自觉的而有系统的理学或汉学的训练,则其学习是没有系统性的。没有理论体系的自发理解,只能叫做心得。心得可以用来激励学习兴趣,也可以用来交往朋友。但如果只有心得,而始终不能立本体,则或者降格为心灵鸡汤,或者助长自以为是。总之,心得可以作为辅助,是花絮,但不是本体。 

 

3、学生反映,读经教育的知识面有限,甚至不如体制内。作为改良,不妨相互借鉴,即把体制教材中我们不必排斥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接受的内容要求背诵。因此,学生可以保留学籍,每年仍回去考试一次,私塾聘请专家做好考前辅导即可,两不耽误。大家都明白,体制学校对教材的学习是人为夸大的,越到重要考试,其实越与教材无关。所以从考试学上来说,对知识点进行重编,进行有计划的考前训练,制定可行的两不耽误策略,是有益于学生的。比如为了学籍每学期参加期末考试,及格即可,因为这些考试更具体(教材相关),私塾没必要要求太高。而对于高考之类重点考试,则通过考前补习班的方式,要求获得优良成绩。私塾+考试,本来便是古代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且后者可以强化知识点,引导学生有策略有取捨有张弛地应对挑战。

 

4、背诵不等于读书,能背未必有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如果学堂对背诵要求过度,而把其他个人时间都予压缩的话,或者进行了某种宗教性灌输,则学生可能会產生反对读书反对知识排斥理解的观念。须知,背诵给予的是特定文本,可能背诵者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知识,所以即便背过,仍不能取代阅读。且阅读能力不仅是接触新知识从而发挥潜能的能力,同时理解作者原意并思考作者的理路,而不是自我陶醉在心得之中,也是人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

 

5、缺少自我空间。由于地小和寄宿,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场所,最甚连固定的课桌、碗筷都没有,这会影响学生稳定性的形成,也会造成责任心的缺失(学校可以有公共财產,可以鼓励学生公用学习用品,但如果责任不明确,不能落实奖惩,就非常麻烦)。另外,如果学校没有几位出色学生的引领,则过分狎暱的生活会障碍学生自主性,从而自我判断力的形成。无论如何学生更倾向于和同龄人相处,更喜欢玩而不是背诵,所以如果没几个带头学习的学生作为中坚,则老师即便再严厉,学生仍是整天玩闹,无从懂得自己的本分。现在学校一般也不谈交友,私塾好说的是自修,且不说独学无友是先贤所讥,交友是人的本能,而没有自我定位的交友就会变成随大溜,玩闹也不是交友。 

 

6、交友,离群索居,子夏所愧。但即便私塾书院谈论交友,但往往并没有对教师交友的要求或指导。私塾虽号称传统,但年节谈不上各自回家祭祖,也没有同事朋友聚餐,则给学生展示的世界,充其量是到时候搞搞活动而已。由于过度的流动性,以及工作压力(整天陪孩子),以及某些宗教影响,私塾教师们相互交流并不多,私塾校长能够像某些企业领导一般定期聚餐培养团体的也极少。或者,他们以为开会就够了,或者他们认为整天在一起也就很了解了,这都是敷衍塞责。固然某些私塾会为了留住老师,而希望私塾里缔结姻缘,但这种交往或牵线搭桥和交友是两码事。 

 

7、私塾校长、教师、家长往往有宗教倾向,好些的是人比较达观或其情怀比较平和。这有客观原因,因为如果不是有信仰的父母,肯定要求学生拿文凭。

 

三、某些不靠谱的指责 

 

1、某些人担忧学生偏科或至少说理工科不行。首先教育都是要有所轻重的,与其处处风光点涨点知识,不如在某方面树立优势。且学生离开私塾是十五岁,或十八岁,即便是二十岁,也仍是青年,如果私塾能够给他阅读和学习的能力,那谁也挡不住他去转行。至于一般学校,坦率说他们给的理工科能力,也太粗浅了,所以自上世纪末大学就扩招了。而有趣的是大学教育恰恰是偏科的,几年下来文科生基本忘光了理科内容。所以担忧偏科的应当去大学呼吁,毕竟一般私塾提供的毕业生都在十五岁以下。 

 

2、有人说国学要通小学,要如何如何。首先私塾负担的是蒙学,蒙学有蒙学的道义。其次以书院而言,学问有各自的要求,学清学的当然要通说文了,学郑学的为什麼不用郑学自己的训詁?若是学理学,则性命之学,义利之辨,远过于字义取捨。且现在大学生也不过找本古汉语词典解释古籍,对中学生何必太甚? 

 

3、有人担心不适应社会。答:很遗憾,私塾内也是一个社会。除非教师真的很用心很有本事,否则学生的稟赋基本是没有改变的,或者说,他的状态还是依赖父母。其实许多孩子教好了,是因为本来好教,我不认为是私塾之功,也没必要贪墨其父母之荣耀。不过同样,某些孩子很难教,那气质也是父母的。私塾再怎麼说都是理论,本质上我们只能给一点点知识,给学生某种习惯,且不论这习惯是否能延续到外边。随著岁月流逝,读过的文本会逐渐淡忘,只留下少数尚被出发的知识点,和在曾经的经歷中得到的感受。如果他曾因某种激励或督促而发现自己能够读懂文本,并觉得读书可以有乐趣,那就是成功的教育了。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