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作者:徐达内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2014年9月26日
时间:甲午年九月初五
西历2014年9月28日
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新华网密集刊文推出解读文章。
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讲话。
“回到孔子”
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正式出席该项大会。不仅讲话内容被中央主流媒体全文刊登,更是密集推出解读文章。《人民日报》在“人民论坛”刊文《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显然,此次习近平出席并讲话给予了这一活动高规格的待遇,也直接体现了他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视。
这点在24日讲话中显而易见,习近平不仅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而且引用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作开篇之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50多个国家的嘉宾及专家学者到场祝词。
事实上,“回到孔子”,是习近平上任以来的一贯之作。除去参观曲阜孔庙,以及与北大已故教授汤一介促膝长谈询问《儒藏》、天安门广场电子大屏幕打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标语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几乎在每次重要讲话中都会引述儒家经典语句,如今年4月访问欧洲时谈论中国文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并身着“中华立领”参加国宴,以实际行动彰显文化自信。
而将儒家核心观点上升到治国理念的层面,其理论的突破实际上在去年就已经完成。观察文章《中国领导人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治国理念》点出了这一背景,“此前在去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将要走的政治道路之间的关系……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作为政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理念的转变,从未有过。”
昨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更为直接地点出“‘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甚至借助思想家亨廷顿的观点,“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人民日报》传达“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重深意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在纪念孔子大会上的这段讲话,被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以有“话外音”进行了延展。
前晚“人民日报评论”推送文章《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中,解读出了三重深意:一是,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力量;二是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三是从世情看,和平需要东方智慧。
这篇解读文章昨日被各大媒体转载,为习近平纪念孔子做了官方的深度延展。而昨日《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的头条评论《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亦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立国之道,如果不注重历史则国家无根本,如果不注重传统文化,则国家无灵魂。儒学不能仅仅作为修身养性的学问,而应该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文章视儒学为“中国人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大宪章’,大凡政治制度的建设,社会生活的改造,评价人物的价值标准,衡量善恶的基本尺度,都源自于儒学,”而且将传统儒学推演到现代社会的治理当中,“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儒学不仅仅是文饰修辞的话语,而且应该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中落实其兴礼作教、抚民化俗的意义……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经典与历史构成了现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从传统整体的‘天下’主义角度,可以反思当今民族构成的‘世界’理论;从‘王道’的角度,可以反思当今时代以‘霸道’为基础的国际格局”。
事实上,“回到孔子”,不仅是因为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标识,更因为儒学所寻求的治国理念,契合习近平在政协65周年庆上的“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的言论,能够凝聚改革的共识。
古为今用
也由此,新华网前晚从古说今论的角度,推出解读文章《习主席谈古说今论文化》,并在昨日被推荐在网站头条位置。文章通过习近平的讲话总结了15种可以“古”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会否“罢黜百家”?为了打消这种顾虑,前晚《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推出《解局:中国重尊儒学,不会罢黜百家》,态度很明确,“那肯定是杞人忧天了。因为时过境迁,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两千年前了。”
“侠客岛”从人们对待孔子的复杂心态切入,阐述“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心灵空窗期,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去填充、引导,整个民族就会加速坠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从某个方面来说,‘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是精神世界的塌方。”
儒学能够关注良心、道德之类最为人性的东西,但并不能“包治百病”。这是“侠客岛”的结论。“文明的发展肯定不是铁板一块,是在交流互动中成长的。”“21世纪世界的发展必须要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这也说得过去。但要说,西方文明没落,中华文明将取而代之,岛君觉得这也是种可怕的‘文化沙文主义’”。
怪不得,《人民日报》在9月23日就刊文《弘扬传统,不能只问孔子》,提出像如何为官、生活作风等问题,还可以问晏子。“问孔子也好,问晏子也罢,说到底还是要为今日人心‘正衣冠’。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泛泛而论,先要知道优秀因子究竟在哪里,都是些什么,我们才能重新擦亮传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找回自己的遗传密码。”
其实这些都是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中国梦的题中之义,问孔也好,问晏也罢,是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强调文化自信。而儒家思想无疑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儒家文化数千年来在规范社会伦理、弘扬道德教化、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今年也被着重强化。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慕朵生】中国重新迎回孔子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孤诣楼主】华历朝代表